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历史军事>武锻大明> 第74章:以战促和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章:以战促和(1 / 2)

一个月后,安南,清化府。 大虞国王宫。 仁寿宫内。 太上皇黎季犛,皇帝胡汉苍俩人都是阴沉着脸。 “父皇!” 胡汉苍有些焦虑的道:“明军犯境,该当如何是好?” 就在几个时辰之前,胡汉苍得到消息,大明定北侯平安,率领两万精骑,已经进入大虞国境内。 几个月前,派出黎源齐出使应天,本想得到大明皇帝朱允炆的册封,却不想最后等到的却是明军精骑犯境。 “怕什么?” 黎季犛冷冷的道:“区区两万人,就想拿下我大虞国?” 既然大明朝不承认我大虞国,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奉大明朝为宗主国......黎季犛心里思索着,然后对儿子说道:“明军远道而来,我们只需坚守谅山,别说明朝来两万精骑,就算来二十万精骑,又能怎样?” “谅山是我大虞国的门户,勿必将明军挡在谅山以北。” 黎季犛对于明军杀来问罪,他虽然也有些紧张,但是还未到不可一战的地步,他觉得只要能守住谅山,明军就奈何他不得。 “父皇英明!” 胡汉苍虽然是大虞国当朝皇帝,但是大虞国的实权,其实依然在父皇黎季犛的手里。 听闻明军犯境,胡汉苍是有些慌乱的。 此时听了父皇的意思,他也是平静了下来。 既然敢于谋朝篡国,黎季犛其实也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就拿对付明军来说,早在逼使陈幼主禅位之前,他就已经在谅山一代修筑了七座堡垒。 年初的时候,还在凉山一带囤积了足够五年用度的军粮。 做这些,就是预防明军有可能南下犯境。 年初建国的时候,适逢明朝平燕战争的尾声,他相信这个节骨眼上,明朝是没有精力顾忌安南。 这也恰好给了他时间,这大半年里,大虞国已经让他理顺。 本想着这会儿主动向明廷示好,况且安南现在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想那明朝皇帝会做一个顺水人情。 对于黎氏一族来说,他们无异于北上与明廷争雄,他们只想统治安南这块土地。 可是现在,他发现他错了。 这个明朝文弱皇帝,居然如此的不识时务。 ...... 得到明军进入安南的消息后,太上皇黎季犛,皇帝胡汉苍,立即调兵遣将,意欲阻挡明军南下。 同时,黎季犛与儿子胡汉苍,更是亲自来到谅山大营。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谅山一代便聚集了大虞国水陆兵马四十余万,后勤民夫三十余万人。 共计八十余万人严阵以待,黎季犛有理由相信,他一定可以挡住明军的进攻,或许还能击败这支找死的明军。 先击败这支明军,然后以战促和。 另一边。 平安率领的两万精骑,在抵达谅山北侧后,并未立即发动进攻,而是原地扎营。 “平将军!” 黎源齐皱眉问道:“大军业已进入安南,将军为何突然停滞不前,此时应当翻过谅山,兵锋即可直指清化府。” 从应天出来,一路上黎源齐特别的老实,不时还会给平安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但是此刻待他说完话,平安却莫名的哈哈大笑起来:“黎源齐,这一路上多谢你给本帅带路。” “应该的!” “应该的!” “这是在下应尽的本份!”黎源齐客气的道。 “哈哈!”平安闻言朗声笑道:“本帅出发之前,曾获陛下密令,陛下说,黎季犛肯定会在谅山布下重兵,若是黎源齐建议翻过谅山,则可将其杀之祭旗。” “将军!”黎源齐闻言大惊,道:“在下冤枉。” “你那里冤枉?”平安瞪了一眼道:“莫不是我大明天子说得有误,黎季犛根本没有在谅山布置重兵?” “将军!”黎源齐道:“陛下远在千里之外,安知安南的军事部署......”说着他顿了顿,强作镇定的道:“谅山是安南门户,平常却有兵马驻守,不过整个谅山也就只有一万多人。” “一万多人?”平安故作疑惑的问道。 “正是!”黎源齐肯定的道:“黎季犛为防国内不稳,所以将国内的兵力,主要集中在都城清化府周边。” “将军此次奉命南下,而且行军又是昼伏夜出。”黎源齐说着躬身行礼道:“此时大军已至谅山,若不快速通过,势必会让黎季犛警觉。” 这一路上,他一直都在琢磨对策。 他其实也想向安南传递消息,但是平安有安排侍卫贴身跟着他,按照平安的意思是,这也是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毕竟现在明军是要去攻打安南的,保不齐下面的兵将看他不顺眼,然后趁机将其杀害。 如此一来,他根本没有机会向安南传递消息。 但是,大虞国在谅山驻有重兵,这件事他可是清楚得很,出使大明之前,他还奉命向谅山周围督运军粮。 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他可以将明军带到大虞国军的包围圈里,然后......然后平安这支人马,将会被彻底歼灭。 可是他没有想到,谅山有重兵的事情,大明皇帝居然也知道。 当然—— 这个时候,他绝对不能怂。 他要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这个领兵的平安。 毕竟朱允炆远在应天,他怎么可能知道谅山有重兵,或许他只是瞎猜的而已。 还有,这一路上他也看得出来,这平安希望能快速平定安南。 这就是机会。 可是—— 当他苦口婆心的做完解释,平安却看着他冷笑道:“陛下远在千里之外,确实不能面面俱到,但是...”说着,他顿了顿叹息道:“但是本帅早已派出探子深入安南境内。” “谅山非是尔说的只有一万多人!” “整个谅山,共有七座堡垒,兵员三十余万。” 闻言,黎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