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在去西北的一路上,路程虽然顺利,但关外环境恶劣,他却吃了不少苦头。
一路上,护送他的侍卫都劝他回去,李翊知道他们都是父皇派来的,也猜到父皇在答应他去西北的时候,就是想让他知难而退,以为他在吃了苦头后,就会认输,乖乖回去。
可李翊当日下定决心离开京/城去西北,除去是与母妃堵气,他的心里其实早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打算。
这些年,他看到秦皇后对后妃们的打压,甚至有时候,当秦皇后对母妃发难时,连父皇都保不住母妃,李翊就见识到了皇室的现实和残酷。
还有皇子们之间的争斗,也一直未停过。
秦皇后所生的大皇兄,一出生就是太子。
太子住的地方叫东宫,即便是同为皇子的他,也无权踏足。
同为兄弟,他们要向大皇兄称臣,甚至大皇兄做错事,他们要代他受罚。
甚至同样是读书识字,教授大皇兄的太傅也是众太傅中最德高望重的……
桩桩条条的事实摆在眼前,让李翊不得不明白,身在皇家,身份与权力的重要。
后来他去父皇的御书房偷听,听到父皇与大臣们商议国事,一提到保家卫国的大将軍,父皇与大臣们的神情语气都会不同,带着几分敬重。M..
打从那时起,李翊就明白,大将軍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如此,李翊从那时就打定主意——既然他做不了太子,他就要做手掌大晋兵权,保家卫国,让天下人都敬重的大将軍!
而西北要塞,一直是大晋边关战争动乱最频繁的地方,所以李翊选择去那里。
既然打定了主意,沿途的这点苦头,根本吓退不了他。
如此,一个月后,李翊顺利抵达西北。
到西北后,李翊一刻都没有闲着,立刻随他的武师傅进了军营,每天跟着师傅勤苦练习武艺和带兵阵法,与戎边的兵将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不止如此,李翊还去向博学多才的樊慕求教,请求樊先生做他的教习先生。
与宫里只会教四书五经和帝王之术的的太傅们不同,樊先生通晓天文地理,还研读兵法,擅断奇案,善察人心,李翊第一次登门求学时,就被他的才学深深吸引,诚挚拜师。
可樊先生不喜欢名利场,不愿意被冠上皇子太傅的头衔,但他又看中李翊的天赋,最后愿以谋士门客的身份,教导李翊。
如此,李翊白日里在军营里跟着大家一起操练,晚上又跟着樊先生挑灯夜读,每日过得虽然辛苦,却很充实。
但恰恰是这样的生活,让李翊渐渐忘记了对母妃的怨念。
转眼一个月过去,晋帝原以为他吃不了军营的苦,也受不了西北的恶劣环境,就会自己回去,可没想到,李翊在写给晋帝的家书里,只字都不曾提起过回京之事。
闲暇之时,他偶尔会想起陆晚来,想象她此刻在做些什么,回到镇国公府后,她的家人有没有欺负她?她有没有像他一样,很快就适应新的环境……
京/城。
虽然陆佑宁一直闹着不肯与陆晚在同一处上课读书,但在陆晚受到晋帝的嘉奖后,她终是不敢再闹了。
晋帝因陆晚在常华寺救了李翊一事,嘉奖了陆晚与整个镇国公府。
陆继中与叶氏,看在圣恩的份上,倒是对陆晚不敢太苛责,按着当初答应李翊的,让她跟着家里的孩子一起读书识字。
陆晚虽然开蒙晚,但学东西很快,再加上她学习认真努力,功课倒并不比陆佑宁等人差。
陆佑宁与沈鸢,见在功课上为难不了陆晚,就开始唆使大家孤立陆晚。
陆家学堂里,除了陆佑宁等人,还是宗室旁支家的孩子在,加起来有二十多个孩子。
陆佑宁在沈鸢的唆使下,联合其他人孤立陆晚,不许大家和她说话,也不许大家同她玩。
其他孩子岂敢不听陆佑宁的话?
但陆晚并不在意这些,她在庵堂里已养成了清静的性子,除了读书,她就安静的练字。
其他人不来打搅她,她可以专心读书加练字,倒刚好如了她的愿。
时间过得很快,陆晚转眼回到陆家已经两个月了,可她给李翊的帕子还没有做好。
原本,她做一块帕子,只需一天的时间。
但因为她答应要做一块更好的帕子给李翊,这一块帕子陆晚做得就特别细心。
这一次,她不止从府里分给她的布料里,挑了最好的一块绸子做布料,还向府里的绣娘学习绣花,想在帕子上绣上李翊的名字。
可绣名字对陆晚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太难了。
如此,她反复绣了几次都不成功,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
眼看与李翊的三个月约定之期就要到了,陆晚不由着急起来,连着去学堂时也带着针线,趁着下课休息的时候绣上几针。
她的举动很快被沈鸢发现了。
沈鸢知道陆晚的帕子是要送给李翊的,可她一点都不想陆晚与李翊继续联系。
就像姨母说的,只要陆晚没了李翊的庇护,就可以将她再次赶出去了。
可若是陆晚一直给李翊寄帕子,李翊就一定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