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1章:陈庆之平朝鲜,王莽诛李成桂 王莽之所以会选择三韩这片地方,无外乎三韩半岛远离中原,大秦的手短期内还伸不到这里,自己可以在这里安心发展。 除此之外就是三韩诸国都极为落后,以他和自己手下人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短期内统一三韩,然后联合元清,在北方联手对付大秦。 可王莽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 三韩诸国确实落后,高句丽也落后,但却并未掉队,而且韧性十足。 王莽的一统三韩之路,从三韩半岛南部开始,他先后灭亡了辰韩、马韩、百济、扶余、新罗等十几个国家,一直都所向无敌,直到对上高句丽后,才算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李元昊时期高句丽,能多次挡住全盛时期满清的入侵,足可见高句丽还是非常能打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和满清的多次大战,把高句丽的底蕴都给打了个一干二净,所以王莽才能以外族的身份灭掉高句丽。 王莽所遇到的高句丽,在满清的多次削弱下,以及虚弱到了极点。 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高句丽虽无法在对外开拓,但对内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 王莽若是强行攻取,必定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且满清一直将三韩视为禁脔,绝不可能坐视王莽占领三韩。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莽蹉跎了数年的时间,一直在和高句丽对持僵持。 直到上一次满清内乱,多尔衮为了打退阿骨打,将满清在三韩的驻军全都调回,这才让王莽找到了彻底吞并高句丽的机会。 有阿骨打的威胁在前,多尔衮自顾不暇,自然顾不上三韩了,可就算没有满清的掣肘,王莽想要吞并高句丽依旧不容易。 首先,高句丽多山,城池多为山城,易守难攻,这也是满清都不多次铩羽而归的主要原因。 其次,高句丽百姓都心向李家,一旦面临亡国之危的话,甚至可能会全民皆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万一满清内战结束,再次插手三韩局势,而王莽又没能灭掉三韩的话,不就为满清做嫁衣了吗。 因为这三点,王莽开始犹豫,究竟该不该赌上一切,强行灭掉高句丽这個国家,可箭在弦上根本容不得他考虑太久。 王莽考虑了很久,一直难以下定决定,还是岳父霍光的点醒了他,也坚定了他不惜代价吞并高句丽的决心。 为了一战覆灭高句丽,王莽对全国进行极限扩军,足足征召了十万大军,以及十五万民夫,由陈庆之和薛刚两人各领一军,兵分东西两路,同时对高句丽发起攻势。 当时的高句丽,全国总兵力只有八万,而且年年征战,国内百姓的厌战之心很重。 凭借着陈庆之和薛刚的阵容,再加上高句丽内部厌战情绪激烈,按理来说,这一战应该很顺利才对,可事实却恰恰想反。 任凭陈庆之和薛刚智计百出,坐拥山城地利的高句丽,只靠着一招死守不出,就让他们无计可施。 这招对所有得名将也都适用,所以哪怕出动了陈庆之和薛刚这两大名将,王莽军攻略高句丽的速度也相对较慢。 直至半年后,陈庆之和薛刚付出三四万大军的代价,才终于在高句丽首都汉城完成会师。 王莽对此战的牺牲虽极为心疼,但也不能在这个时候打退堂鼓,靠着整编战俘,以及征召新兵,又给两人凑了五万给送上前线。 可真正的拉锯战才刚刚开始。 高句丽王李成遇,早在王莽两军会师汉城之前,就在和陈庆之的对决战,死于原北汉大将牵昭之手。 王莽自败霍光为义父,并娶了霍光的女儿霍水仙之后,就打着霍光和为刘彻报仇的名义,去招募那些依旧死忠于刘彻的北汉残党。 在得知丞相霍光,都督薛刚等人,如今都在三韩,而王莽和大秦是死敌之时,有不少北汉残党都选择前来投奔。 其中就有:牵招、徐邈、田寿、刘放、孙礼,以及魏相这个麒麟阁功臣。 魏相和赵充国韩增三人,都是假意投降的大秦,期盼着有一天大汉势力复辟,他们也可以帮忙出一把力。 可大秦好似早就察觉了他们的意图,在查出了赵充国诈降的证据后,直接将其判了终身监禁。 魏相和韩增因证据不足幸免于难,不过由于身上的嫌疑无法洗脱,有了政治污点,这辈子都注定得不到升迁和重用。 韩增不甘于此,迫切的想要在战场上表现自己,结果偷袭粘得力不成,反而被其所斩杀。 魏相是文官,没了韩增这么刚烈,见升迁无望,也无力阻止大秦取代大汉,绝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