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都市言情>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140章 换枪了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0章 换枪了(2 / 3)

r>
“垛集”原是军伍缺额时抑配民户补充军伍的一种办法。朝廷颁行《垛集令》后,成“卫军”的主要征集方式。按《垛集令》规定,民3户为1单位,其中1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为“贴户”。正军死,贴户丁补。

自永乐朝以后,“正户”与“贴户”的壮丁轮流更代为军,军民严格分籍。当军之家皆入“军籍”,称“军户”,属“都督府”,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束,优免一丁差徭,其身份和经济地位都与民户不同。

“军户”固定承担“兵役”,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若“军户”全家死绝或逃亡,则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贴户顶替,称之为“勾军”或“清军”。

明朝的“卫军“”实行“屯田制度”。按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因此,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

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军屯”约有八九十万顷。除大量“军屯”外,官府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如此一来,皆大欢喜。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大批屯田被豪绅、将校侵占,而商屯亦因“开中法”遭破坏而废弛,使得军卒生活无着若而大批逃亡,“卫所制”虽逐渐崩溃。到了正统十四年(西元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导致京军覆没。

明朝为保卫京师,朝廷派官四出募兵以应急,大规模推行“募兵制”,遂“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是由招募而来,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等私兵都是如此。

但是,实行“募兵制”,养兵耗费大,募兵愈众,国库日绌,于是频繁地向民众勒索,便激化了阶级矛盾。等到明朝末年,募集之兵训练废弛,战斗力转弱,并相继逃亡,不堪一击,终于无法挽救明朝灭亡。

明朝的“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五军营”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和左哨、右哨。其军士除了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故称之为“班军”,就如同“轮班上岗”。

而隶属“五军营”的还有掌随驾马队官军的“十二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的“围子手营”,以及“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

“三千营”由三千骑兵组成,分为五司,分掌皇帝的旗 、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等。“神机营”,曾因用兵交址即越南,得火器之法,立营肄习而名,其下亦分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

“神机营”的中军分设“四司”,掖、哨各分设“三司”,掌铳、炮等项火器。隶属该营的还有“五千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三大营”各设“提督内臣”、“武臣”、“掌号头官统领”。

各军、各司分设“坐营官”、“把总”、“坐司官”、“监枪内臣”、“把司”、“把牌”不一。在洪熙时(西元1425年),朝廷命武臣一人总理三大营之“营政”。平时由五军营练习营阵,三千营练习巡哨,神机营练习火器。但是,当皇帝亲征时,三大营环守于皇帝大营,一般是“神机营”居外,“骑兵营”居中,“步兵营”居内。

三大营初建时,颇有战斗力。但在“土木之变”中,“三大营”主力损耗殆尽。至景泰时,“兵部尚书”于谦对京营编制进行改革,并于三大营中选出精锐十万人。分成十营团练,以备紧急调用,称“十团营”。

“十团营”由总兵官一人统领,监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各营分设“都督”,“号头官”、“都指挥”、“把总”、“领队”、“营队”等官。而“京营”规制至此一变,到天顺初,罢“十团营”。

成化初,复立“十团营”旧制,成化二年(西元1466年)又罢“十团营”,三年复置,且增为“十二团营”,其名为“奋”、“耀”、“练”、“显”四“武营”,“敢”、“果”、“效”、“鼓”四“勇营”,“立”、“伸”、“扬”、“振”四“威营”。十二团营由十二侯分掌,佐以都指挥,监以内臣。各团营又分五军、三千、神机三营。时人称为\"选锋\"。

正德初,因“十二团营”仅选出六万零五百锐卒人数不够。于是,朝廷调边军数万人入卫京师,名之\"外四家\",又立东、西两“官厅”,“东官厅”操练正德初所选“官军”,“西官厅”选团营及勇士、四卫军进行操练。

从此,“两官厅”则被称为\"选锋\",而“十二团营”被称为\"老家\"。到了嘉靖二十九年(西元1550年),朝廷因财政拮据而罢“团营”和两“官厅”,恢复永乐时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