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都市言情>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433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9)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3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9)(2 / 3)

一方面电令大鸟拒绝达成共同撤兵协议,另一方面则在6月15日抛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从而使共同撤兵协议一笔勾销。

此后,日本开始不断增兵,6月16日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到了6月28日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时,使侵朝日军达到了8000余人,比驻朝清军总数还占了占绝对优势。

而清廷决策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鲜增援军队,又未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由清军先撤兵,最终给了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之所以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其目的是一方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令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完全是为发动战争而采取的“挑衅手段”。

清政府拒绝了“共同改革朝鲜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此后,李鸿章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

可由于欧美各国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使得美、英、俄等列强们只是对日本的咄咄逼人表示所谓的“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加之日本灵活的外交策略,使列强最后都采取了观望态度,调停均告失败。

7月14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若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至此,中、日谈判破裂,而西方列强们却扮演“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大!

日本向清廷发出“第一次绝交书”以后,就开始了改革朝鲜内政的策略。与朝鲜交涉期间,大鸟圭介一方面逼迫朝鲜否认自己是中国的“属国”,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五项二十七条改革方案”,强迫朝鲜限期接受。

但朝鲜政府当时很亲华,因为有“清朝全权代表”袁世凯及其手中的“北洋军”精锐部队在朝鲜“镇场子”。提起袁世凯,后人耳熟能详的,就是他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窃取了“革命果实”,不顾全国上下人民的反对,轰然推翻“共和”,复辟“帝制”,建立“中华帝国”,自称“洪宪皇帝”,在83天后又灰溜溜的走下了帝位。

但是,袁世凯还有一件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他曾经在朝鲜当了整整12年的“太上皇”。而这样的经历,也为他后来在“中华民国”成功当上“大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老猿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袁世凯的成就与他独特的成长背景和当时环境有关。袁世凯所在的袁家,是清朝晚年时期河南项城的第一名门望族,其生父袁保中是地方“豪绅”(土豪劣绅),其叔父袁保庆曾任清朝的“江南盐巡道”的官职。

袁世凯的生父有四个儿子,叔父袁保庆却没儿子。因此,袁保中便把袁世凯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袁保庆做“儿子”以“续香火”。袁保庆非常注重对袁世凯的家庭教育,对袁世凯这个侄子兼“儿子”可谓倾囊相授。

他将自己在官场中与人打交道的学问全都记录了下来,并将其传授给了袁世凯。此外,他还给袁世凯请了名师王志清,保证他文武兼修。之后,在袁保庆去济南、南京等地巡访(出差)的时候,他也会带着袁世凯,言传身教地教他如何做事。这样独特的身世与历练,帮助袁世凯掌握了很多“为人处事”的技巧。

西元1874年,袁保庆去世。到了西元1881年,袁保庆的好兄弟吴长庆恰好来山东登州训练海军,见自己好兄弟唯一的后代尚且没有一官半职,而吴长庆又心疼袁世凯,于是便利用自己的职权,让袁世凯到军中来学习当差,并让其担任了海军作战处参谋一职。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让袁世凯不敬连忙道谢。

这就给这位拥有豪情壮志和胸怀大略的年轻后辈提供了一个“从政的平台,帮助他切实的历练为官技巧,实实在在的与官场中人沟通接触,积累了很多宝贵的交流技巧和从政经验,为他以后高升做好准备。

而朝鲜这时候的动乱,更是为袁世凯的成功提供了契机,助他从一个小小的海军作战处参谋摇身一变,成为了为朝鲜的“太上皇”,在朝鲜享有着极高的地位,凭借实力足足拔持了朝鲜政局1长达2年之久!

由于朝鲜国王李熙刚登基时的年纪尚小,被其父亲操纵,出现在台面上也只是个“傀儡”而已。“小国王”结婚后,却又被“明成皇后闵氏”所架空,闵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量任用自己的亲信,打败对他们的贪私枉法视而不见。尤其是在西元1882年,朝鲜大旱,闵氏亲信们却依旧不管底层百姓生命与士兵死活。

于是,早已不堪忍受的士兵们纷纷起兵造反,杀了大量的闵氏亲信与日本驻朝官员,迫使日本驻朝大使连夜逃亡,侥幸逃脱后,回国搬救兵。接着,朝鲜就发生了“壬午兵变”,背后遥控的乃“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