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历史军事>锦绣盛唐:我的父亲是李世民> 第1213章 黔州很好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13章 黔州很好(1 / 2)

大唐的疆域辽阔,良民想去什么地方都行,只要你有通关文牒,犯人就不一样了,被发配到什么地方是不会给你机会选择的。

什么样的罪行有什么样的发配地,这都是白纸黑字写在律法里的,可选项都是固定的,根本不需要皇帝为这个地点头疼。

李世民能说出这种话来,就代表着他对法律规定的发配地不满意,若不然他就没必要犹豫了。

这个表达方式一点都不稀奇,一如当初审判前太子李承乾,造反那是万无一赦的死罪,他偏问了句“如何处置承乾是好?”

一霎时满堂文武都没人敢出声,最后来济给求个情,李世民当即借坡下驴,赦了李承乾的死罪。

如今他又开始故伎重施,只不过这一次屋子里可没有文武百官,只有他的三个嫡子。

李泰微低着头,仿佛没有听见李世民的自言自语,又仿佛是出了神,他就静静地坐着。

李泰并非是不关心舅父会被发配到哪里,而是他知道皇帝的心里早有成竹定算。

这个疑问句只是看起来像个疑问句,其实是不需要回答的,答案就在皇帝心里,别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没用的话最好是不说。

李治的头低不下也控制不住,他晃着小脑袋乱动,皱皱眉着鼻子,嘴歪得都快立起来了,不敢说出声,就在心里嘀咕着“刀山火海,十八层地狱”。

李承乾的表情一直很温和,他只是目光微垂了一瞬,便微笑着说道:“舅父从前曾对我说过黔州很好。”

李世民闻言眉心一动,别看李承乾说这话的时候面如平湖,他的内心绝对掀起了滔天巨浪。

黔州,这两个字对李承乾来说就代表着刻骨铭心,被发配黔州的那段日子,可以说是李承乾心情最为灰暗的时期。

长孙无忌是什么时候对李承乾说的黔州很好呢?是在李承乾即将被送上发配之路的时候,地点就是这皇宫大内,当时屋子里的这些人也都在场。

那是李泰为了给李承乾送行,特意张罗的一次团圆饭,没想邀请长孙无忌,只不过他赶上了。

说良心话,当时长孙无忌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没有什么恶意。虽然被发配黔州不是什么好事情,但也得看跟什么相比。

李承乾犯的是造反的罪,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发配到黔州总比岭南要好得多。

谁也没想到,就这么平平无奇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印在了李承乾的心里,让他耿耿于怀到今天。

李世民本也有把长孙无忌发配到黔州的打算,他想的是黔州还近些,折腾到岭南未必能活得下来了。

黔州要说多好确实是谈不上,但是在诸多发配地当中来说绝对是上乘中的上乘了。

听李承乾这么一说,李世民也就不再犹豫了,既然儿子介意,那就让儿子舒心一回,至于长孙无忌发配到哪里还能差多少?

“好,那就黔州吧。”李世民忽然感觉心里有一块石头落了地了,原来最不能接受的不是任何一种结果,而是迟迟不出结果。

拖延在特定的情况下,真的就是一种残忍、一种折磨。纠结就是一种内耗,其实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好过不做选择。

往东走担心会下雨,往西走担心会有冰雹,原地不走等于一遍遍地去承受雨水和冰雹,而当你迈开脚,无论往哪边走,都未必真的能遇上你设想的灾难。

就像千里迢迢赶到大唐京城来的百济使臣,一路上设想过无数种坎坷,结果就这么无波无折地顺利到达长安了。

不只是到了长安,还顺利地走进了金銮殿,满心的忐忑站在朝班之内,等着气宇轩昂的皇帝上朝。

没多一会儿皇帝便步伐沉重地走进了大殿,离得远,看不清脸上有什么表情,但是从神态上看这个皇帝很有几分无力的颓废之感,不像上次见到时那么神采飞扬。

今天是打算要宣判长孙无忌以及李元景等人的谋反案,所以李世民的情绪很低落,昨夜就没睡好,早上也提不起精神。

走到宝座前向下一望,金碧辉煌的大殿上密密麻麻的站满了文臣武将,殿门大开,门外是大片大片的晨光。

李世民轻轻地咂了咂嘴,慢慢地坐了下来,忽然间觉得这皇帝当得索然无味,这朝真是上够了。

左看一眼太子端端正正地坐着,浑身上下满满的帝王气象,这大唐的担子早晚要交给他,不如就早点交给他吧,自己也享几年清福,何必非把自己活活累死呢?

右看一眼晋王正扭头向后望着,好像在这些大臣中间能挑出来一只蝈蝈似的,天天上朝天天充满了好奇心,李世民也是服了。

“有本早奏,无本散班!”齐公公一声高喝,李世民收回了乱飘的思绪,目光在群臣中来回扫视。

看到李治一脸调皮地笑着转过身来,李世民就知道今天又有外邦人士上朝了。

百济使臣躬着腰走到中间来,向前倒腾几步,跪倒叩头:“百济进奉使祢军拜见大唐皇帝陛下”。

李世民就淡淡地“嗯”了一声,进奉使就是来送礼的,按照惯例接下来他把礼单往上一呈,就没他什么事了,回到馆驿等着皇帝给点赏赐就可以回国复命了。

皇帝得先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