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说完,苏璟淡定的看着老朱,等待着他的反应。 “苏璟,这就是你的计策?” 朱元璋眉头紧锁,只觉得苏璟所说,实在是有些过于…… 苏璟点头道:“没错了,这就是我的上中下三策,陛下可根据自己所需,选择合适的策略,当然,成功率陛下应该能看出来,我也不多废话了。” 此时刘伯温说道:“陛下,苏先生这三策,其实细细思索,倒也是三道不错的策略。” “伯温,那你给朕分析分析,这三策到底哪里不错了?” 朱元璋压了压火气,朝着刘伯温道。 刘伯温点点,又看向苏璟道:“苏先生,我冒昧分析一番,若有错漏之处,还望苏先生不要见怪。” “诚意伯说的这是什么话,尽管分析就好了,我的计策也不一定就是好的。” 苏璟立刻道。 刘伯温可不是一般人,苏璟压根不敢对他有任何的居高临下之感。 刘伯温作揖之后,便说道:“陛下,苏先生这上中下三策,在老臣看来,上策乃是王道,中正平和,陛下最需要采纳的便是这上策。” 朱元璋说道:“伯温,苏璟这上策,朕又岂能不知,但上策虽好,需要的时间却是很多,大明现在的财政问题,靠这上策是无法解决的。” 励精图治这事,但凡脑子正常点的皇帝都知道这是肯定对的事。 虽然有些皇帝可能做不到百分百,但这其中肯定不包括朱元璋。 对于自己亲手创立的大明,老朱那是每日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去对待的。 但正如老朱自己说的,现在的大明财政困难,励精图治这件事,见效太慢了。 刘伯温说道:“陛下,此事苏先生也清楚,故才有了这中下两策。中策说白了,就是朝廷经商,开阔海外市场,此策老臣因不善经营之道,故也不清楚到底能有多大的成效,但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海外经商,都给当时的王朝带来了大量的收入,这一点是有史可循的。” “而苏先生的商业才能,老臣想陛下也当明白,此策若是采纳,对于大明来说,想必是可以快速增加财政收入的。” 刘伯温经商不多,不过史书读得多。 国家经商对于财富的增值,那是比起个体户来的有效的多。 只不过,在大明,老朱对商人的看法始终不太好,哪怕是有着苏璟这样的商人例子在前,依旧不是那么容易被接受的。 更不要说,海禁之策,是老朱亲自确定的,现在开通海外商业行为,一来是推翻了之前的政令,二来老朱也会担心被一些曾经的余孽扰乱边境,破坏稳固的统治。 “伯温,这陆路上的通商,朕尚且可以接受,但这海外,朕绝不会同意!” 果然,朱元璋直接表现出了相当坚定的态度。 刘伯温没说话,目光望向了苏璟。 苏璟摆手道:“陛下不愿意,那我没有办法,陆路虽然也可以,但海运和陆运可通商的规模天差地别,怕是也没多大的效果。” 大明现在的科技水平下,水路运输是体量最大的,海运更不要说了。 而在贸易中,交易的体量大小往往决定着利润的多寡。 老朱这海禁政策不解开,苏璟的中策也只是空中阁楼而已。 刘伯温只能继续道:“那么现在看来,能迅速解决大明财政问题的办法,似乎就只有下策了。” “反攻倭寇,攻占倭国。只是,这下策吧,老臣也有些不太懂。”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伯温,你就别给苏璟留面子了,什么不太懂,这下策压根就行不通。” “且不说倭寇乃是海上岛国,善于海战,游窜四散,攻打不易,就算是真打下了倭国,不过是弹丸之地罢了,又怎么能够解决我大明的财政之危机?” 朱元璋可是一代雄主,倭寇入侵山东边境,他早就升起过攻打的想法。 但在衡量利弊之后,他还是选择了放弃。 倭寇可以打,但真要是打上倭寇所在的琉球岛,那需要的兵力太多,投入相当的巨大。 真打下来了,也就是那么大点地方,资源也不多,老朱是真看不上。 刘伯温看着苏璟,也在期待着苏璟的答案。 “看来陛下对于倭寇的了解非常,我想陛下也曾有过攻打倭国的想法吧。” 苏璟笑着说道:“真想要打下倭国,代价必然是不小的,或者说是惨重的,这也是我称其为下策的原因。” “不过,既然能成为下策,那必然是可以解决当前大明的财政问题的。攻打倭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银矿,一个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