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39 章 登高6(4 / 5)

们交税,兵败了要我们充军,贫苦人的命就不是命了吗?!”

“嘘!你小点声,不要命了?!”

“要命也是这十几年好活了,我还不能骂两句吗?唉,要是我们在那太宗年就好了,太宗皇帝是好皇帝啊!”

“谁说不是呢?唉,要是陛下是太宗皇帝就好了。”

初唐。

杜家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王命急宣,命杜审言入神都面圣,杜审言刚送得州郡长官出门,便看到自家门口堆了一堆东西,什么鸡啊肉啊面饼瓜果,还有布匹老酒和各类农货,五花八门几乎塞了满门。

杜审言小心地避开脚下物什,怔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

外面的管家好不容易将一只快被压死的鸡薅出来,擦了一把额上的汗,无奈道:“这都是附近的百姓看了小公子的诗送来的,我拦都拦不住。”

话是这么说着,管家的眼神也是热切得不得了。他虽在杜家做事,可也是个穷苦人出

身,

☥☥,

少有写黎民。

水镜上说得没错,小公子是圣人啊!

杜审言听罢管家的解释,不由得怔在原地:“孙儿尚未出生......”

州郡长官是个精明人,看到这一切不由得对杜审言更重视几分,他反应极快地笑道:“未出生有什么关系,诗我们都看到了,这是百姓感念诗圣为他们作记呢!”

杜审言回过神来,摆摆手推辞:“大人言重,孙儿只是写了几首诗,当不得百姓如此爱重。”

州官笑得愈发亲切和善:杜大人过谦了。杜大人不愧是名门之后,诗礼传家,连孙辈都这般出色,怪不得陛下也这般重视。杜大人还是快快收拾一番,带上家眷,本官派人送你们去神都面圣。”

杜审言不耐这些逢迎,只笑了笑,略略拱手道:“劳烦大人了。”

北宋。

苏轼目露感慨:“杜工部以史笔写诗,三吏、三别之中,既有百姓乱离,又有黎民深情,更惊心的,是大唐倾颓之实录,君王之失,延及百姓,便是灭顶之灾。”

苏辙亦是点头,念起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一旦兵戈起,便是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莫说时人难以接受,我等后人观之,亦是叹息不已。”

【杜甫用自己的诗笔,记下了诗笔不暇书写的黎民之情,他的内心应该是煎熬的,眼看着盛世大唐一夕倾塌,自己读圣贤书、食君王禄,却无法为世道出一份力,他的才华,前半生蹭蹬在长安,后半生流落在各州县。

世道倾颓,民有倒悬,壮志难酬。半生流离的他来到蜀地,于浣花溪畔结庐而居,他来到武侯祠,看着诸葛亮的遗迹感怀不已,写下了《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遥想着诸葛亮的功业,渴望有名臣贤相匡扶社稷,而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结局,亦使他感怀不已。

自古及今,功业难成。】

三国。

刘备双目含泪,握住诸葛亮的手,犹自颤声:“军师......”

他的军师,出师未捷身先死。天命,为何终究不在汉室啊!

诸葛亮眸中也充满震动,不仅是为功败垂成,更是为杜甫诗中的感念:“臣遇主公,共匡汉室,出师未捷,便是有负主公所托。蜀中百姓不嫌臣负主之人,犹为臣立祠,臣纵九死,鞠躬尽瘁,又有何不可?”

刘备目中哀意更甚:“军师何以言此?备得军师,方有立锥之地,军师为我、为汉室谋议良多,如何能说是辜负?备在此立誓,信军师如信我,我之骨肉,称你为父,备与军师,休戚与共。”

“主公!”

诸葛亮长揖而拜,纵此时前途幽寐,但得主如此,夫复何求?

许都。

曹操摸着下巴沉吟:“诸葛亮是有才之人。”

曹植看了自家父亲一眼,毫不客气道:“爹您别想了,人家不会来投奔您。”

曹操眼睛一瞪:“有你这么跟你爹说话的吗?就你话多,你爹我不知道吗?诸葛亮都是蜀相了!”

曹植撇撇嘴,并不管自家老爹暴跳如雷,反正水镜说了,他当不上世子,未来还被兄长、侄儿猜忌,那还这么小心干嘛?

破罐子破摔,直接摆烂。

【在成都的杜甫度过了生命中较为安定的四年,然而好景不长,好友严武病逝,他失去依靠,只好买舟南下,落脚夔州。夔州都督对杜甫也很照顾,所以他在夔州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