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武侠修真>史册> 第1章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2 / 5)

是前罗马铁器时代(英语:Pre-Re)(公元前5~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与伊朗人、波罗的人、凯尔特人的高卢部落以及东欧的斯拉夫人发生接触。在奥古斯都的统治时代,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入侵日耳曼地区,该地区约为莱茵河至乌拉尔山脉之间。公元9年时,谢鲁斯克(德语:Cherker)部落主阿尔米尼乌斯击败由瓦卢斯领导的三个罗马军团,使奥古斯都放弃将罗马帝国边界扩张至易北河的意图。塔西佗于公元100年完成日耳曼尼亚志时,日耳曼部落已在莱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据现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而奥地利、巴伐利亚南部及莱茵兰西部则为罗马帝国所管辖。

3世纪时出现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拉曼人、法兰克人、夏登人(德语:Chatten)、撒克逊人、弗里西人、斯卡姆布里人(英语:Sicabri)和图灵吉人(德语:Thürer)等。日耳曼人约于公元260年进入罗马帝国控制地区。匈人于375年西移至罗马帝国统治地区后,罗马帝国势力自395年起衰弱,日耳曼部落因而得以进一步向西南方迁移,同时,今日德国境内出现较大的部落取代或吸收先前的小型部落。日耳曼地区大片土地(即墨洛温王朝时所称的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利亚和阿基坦一带)为法兰克人所占领,建立起法兰克王国,并向东征服萨克森和巴伐利亚;今德国东部地区则由西斯拉夫民族(包括索布人、维莱蒂人(英语:Veleti)和奥博特人)定居。

东法兰克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大帝于800年圣诞节于罗马接受教宗利奥三世加冕,并建立卡洛林帝国,后于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分裂,分裂后出现的东法兰克王国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型,领土西至莱茵河,东至易北河,北至北海,南至阿尔卑斯山。

在奥托王朝(919年-1024年)统治期间,由各公国推举间推举共主,王位虽非世袭,但仍多为父死子继的情形,而形成王室家族。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于962年经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萨利安王朝(1024年-1125年)统治期间,意大利北部及勃艮第并入神圣罗马帝国,但由于叙任权斗争,皇帝权力遭到削弱。

12世纪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统治期间,德意志诸侯的影响力向南方和东方扩张至斯拉夫人定居地区;他们鼓励德意志人向这些区域移居,称东向移民运动。多数由北部德意志城镇组成的汉萨同盟由于贸易的扩张而繁荣。南部的大拉芬斯堡贸易组织(Gro?eRavensburerHandelsesellschaft)起到类似的作用。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立帝国的基础政治结构,规定七个最具势力的公国统治者或大主教为选帝侯,通过多数制选举皇帝。

14世纪上半叶,德意志人口大幅减少。1315年发生大饥huan,黑死病则于1348年至1350年流行。即便如此,德意志的艺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仍在这一时期发展一系列的技术,与同一时期在意大利诸城市州使用的科技类似。德意志诸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培养老汉斯·霍尔拜因(英语:HansHolbetheElder)、其子小汉斯·霍尔拜因以及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约翰内斯·谷登堡将活字印刷术引入欧洲,为日后知识的大众化创造条件。

1517年,维滕贝格教士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挑战天主教会(罗马公教会)并引发宗教改革。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宣告路德宗为可接受的天主教替代信仰,但还规定诸侯的信仰应为其子民的信仰,这一原则称“教随君定”(Cuireiio)。和约未涉及其他信仰,由此归正宗仍为异端,而其原则亦未涉及神权领袖改信的状况(如1583年科隆选侯国的情形)。自科隆战争至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一系列宗教战事对德意志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其中后者导致诸邦国总人口减少近百分之三十,而在一些地区人口减少高达百分之八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终结德意志诸国的宗教战事。1648年后,德意志诸侯可选择天主教、路德宗及归正宗为其国教。

18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由近1,800个领地所组成。由帝国改革(1450–1555年)推动的法律体系建立帝国政治体,并在其神权、世俗及世袭邦国中确定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由帝国议会代表。哈布斯堡王朝自1438年起保有帝国皇权。1740年查理六世过世;其生前无嗣,由此说服各选帝侯接受《国事遗诏》以确保王朝统治。这一问题通过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最终得到解决:《亚琛和约》规定玛丽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将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而特蕾西亚将以皇后之名统治帝国。自1740年起,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同普鲁士王国的二元之争主导德意志地区的局势。法国大革命战争及帝国议会最终会议之后,多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