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不算某太子的话,这九个人里,首辅薛国观是自己的准岳父,礼部尚书冯铨是薛国观的跟班。 次辅吴甡、工部尚书张国维、医部尚书路振飞、兵部尚书王家彦、吏部尚书堵胤锡,这几个都是某太子提拔上来的。 户部尚书李待问与刑部尚书甄淑俩人算比较本分,为官也算合格,所以从某太子监国开始,一直存活到现在。 如果有较大分歧,不得不进行投票的话,某太子所能预料到的稳定得票只有两票,最多算上吴甡,也就三票,其余的得票就要看其他人的良心了。 在朝会上玩投票,某太子已经算是得心应手了,不过开朝会太浪费时间,还得劳烦漂亮亲妈来走个过场才行。 但开朝会有个好处,那就是玩投票可以得到了大量的赞同票,因为朝会里还有一群抱鸡大腿的勋贵,数量虽然没有以前多,可总比一点没有要强。 军机处投票就没有这个福利了,全凭拉关系,好在有资格出席会议的大臣都不是特别茛,好说好商量的话也能通过相关决议。 实在不行的话,在拿到朝会上讨论,最后借助勋贵的力量强行通过,这只能算是最后的手段。 帝国的内阁过强,就不利于皇帝。内阁过弱,又干不过各部,所以某太子打算在未来组建枢密院来平衡二者。 这样更加利于自己收缩皇权的计划,只有如此才能迅速重大决策,避免像以前一样,在朝会上把人给骂躺下才能颁布谕令。 现在成立枢密院的条件还不具备,因为枢密院就是要囊括殿外的很多朝臣,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憋着一口气,打算跟某太子对着干。 这要是给了怼翻太子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好好把握的,所以朝会往下拆是不利于某太子的,要拆就要往上拆。 军机处便是向上拆分后的结果,虽然没有让勋贵也加入,但这样一来,决策速度就大大提高了。 等到以后某太子缔造出来一批新的勋贵,譬如即将成为镇海伯的郑芝龙,那么就可以组建枢密院了。 借助这群勋贵的力量,某太子就能彻底控制住枢密院,等于弱化了内阁与各部,让皇权高度集仲在自己手里。 某太子当然不会傻到再把枢密院拆分成上下两院,一旦这样的话,下议院那帮渣渣会千方百计的阻止上议院通过的决议。 只有一个枢密院的话,譬如五十个席位,其中有十多个席位属于勋贵,十多个席位属于亲太子的一系大臣,加起来超过二十五人的话,那就可以获得想要得到的投票结果了。 不出现意外的话,这将是帝国統治机器的神经中枢,某太子未来将通过枢密院来控制整个帝国。 军机处只不过是内阁与朝会之间的妥协产物,撑死算是向枢密院的一个过度品而已,与后来大清的军机处并不完全一致。 这主要是源于某太子发现自己控制了内阁,居然还干不动七部,每每在朝会上被来自七部的官员给一顿乱怼,着实可恨。 一味的更迭官员都不利于各衙门的平稳运转,所以想来想去,某太子便亲手早就了一个浓缩版的小朝会。 主要初衷便是弱化朝会所有官员的议正能力,将大部分决策权力聚集到军机处的九个人手中。 如果军机处模式再废废了话,某太子再启用其他模式,不排除提前重建枢密院的可能。 “军机处就设在东宫院外,首辅与次辅在退朝之后便可在此办公,各部尚书若本衙门无事,亦可在此办公。若有紧急军情,这样方随时召开军机会议,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其实也方便蹭饭,不光是薄大才子,一群大臣也蹭饭上瘾,尤其是某太子开小会时提供的小灶,比朝会之后的午餐要好吃多了。 对于这种白吃白喝的好事,哪怕是两袖清风的官员也不会轻易错过的,连办差带吃喝,也算是自己没有白忙活一场。 次辅吴甡稍加思索,便点头称赞道:“殿下英明,如此便可迅速决策军机大事,无须再行推迟到翌日朝会,时限可提前至少半日。” 平时开朝会倒是没什么,哪怕是天天开都可以,眼看湖广一带就要战火连天了,京城这边再慢条斯理地办公就决计不行了,太子的办法倒是非常可行。 首辅薛国观作为某太子的准岳父,随即表态:“朝会参与人员众多,一旦出现分歧便会争论不休,耗时费神,远不如军机处这般干练迅捷!” 好几十人在一起商量,当然不如就十个人开个碰头会容易,更别说殿外还站着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家伙,不给你煽风点火就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随后七位尚书也同意了如此襙作,毕竟在朝会上硬戳三个小时,还要陷入各持己见的纷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