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作为一个靠“靖难之役”兵变,强行抢了自己亲侄子皇位之人,他在位期间,当然是强势无比的。 不过,他的这个皇位毕竟来路不正,因此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他也是费尽了心思。 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措施,一为迁都,将大明的首都从金陵迁到了现在的燕京。 此举,直接将大明的政治中心转移,从金陵转到了燕京。 因为,这燕京本就是他当初做王爷时的封底,是他的根基之地,朱棣在这里影响力极大。 不像金陵,虽然人杰地灵,但他却不放心,毕竟在金陵,朱元璋的影响力太大了,而他又并不是朱元璋选定的继承人。 严格的算起来,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朱棣只是一个“反贼”,是夺了他嫡孙皇位之人。 朱棣为了加深自己对国家的掌控力,便决定在自己的大本营中建立新都城。 其二,便是修篆那号称古今第一奇书的《永乐大典》,朱棣如此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收那些文官的心。 他以这种能够让修书之人名留千史的方式,来召集大量有名望的大学士帮他做事。 而一旦那些德高望重的文人没能抵住这等诱惑,那么朱棣便可以以这些人的影响力,召集他们的门人弟子为自己所用。 而事实证明,朱棣的这两项措施也确实极为有效,大明确实很快的稳定了下来,他朱棣一脉的统治也逐渐成了大明真正的正统。 不过这一切都仅仅只是表象罢了,来自后世的楚万心却知道,真正使朱棣坐稳皇位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上述的两项措施,而是朱棣手中牢牢的握着大明的军权。 只要大明的军队还在朱棣的掌控之中,那么他的皇位便坐的四平八稳。 这也是为何朱棣敢放心的外出打仗而将后方交给朱高炽处理的原因。 其中固然有他相信自己大儿子不会造反的原因,可更多的,确实朱高炽对于军队的影响力极所,还不如一直随着朱棣四处征战的汉王朱高煦。 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朱高煦才会对那皇位有所想法。 毕竟,只要朱棣一去,那么在这大明军方内影响力最大的,便是从小在军队中厮混的他了。 对于这一点,楚万心相信朱高炽也能看出来,不过这是个死结。 毕竟现在已经掌控了朝堂的朱高炽一旦在接触军队,怕是直接就能将朱棣架空,这是朱棣绝不允许的。 知道这一点的朱高炽深知自己在朱棣死前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大明的军权,但他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汉王继续加深对军队的影响力。 所以他便直接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那位“好圣孙”朱瞻基派到了朱棣的身边,让不会让朱棣忌惮的朱瞻基去和他二叔争兵权。 要是此次楚万心没猜错的话,这次锦衣卫外出敛财的事情,怕是就是和大明军队有关。 毕竟,现在朱棣年纪已经不小了,对于军队的掌控力也开始逐渐放松了。 因此,朱瞻基和汉王之间对于军队的争锋也越加激烈。 而要想在军队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高效的方式,便是在现场上取得一次次胜利。 只不过现在大明的国力虽说不弱,百姓也算得上安居乐业,可是国库中的现银还真不见得有多少。 毕竟,当初朱棣为了转移大明的政治中心,可是直接填平了一座大湖,在一片荒地上生生修建出了现在的燕京城。 其中的花费可想而知,要不是当时大明还有几分底蕴,怕是直接就要落魄了。 之后,经过朱棣父子多年的休养生息,大明国力才稍稍恢复一些了,《永乐大典》又来了。 这又是一项波及全国的活动,使得大明的国库再次见底。 因此,此时大明要想发动一场战争,还真的有些困难。 毕竟,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大军一动,光是每天人吃马嚼的,就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更别说一旦发动战争,那么给军队的军饷就要上调。 一旦军饷跟不上,让军队中的士兵心中出现怨言,那么动摇的可就是大明的根基。 如此,要想发动战争,只能先搞钱。 想到这里,楚万心当即起身,走出了南镇抚司,向着东厂方向走去。 楚天行作为朱棣的近臣,对于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他一定了解,而且为了不引起楚天行的怀疑,楚万心也要将自己要出京的事情向楚天行汇报一下。 来到皇宫外,楚万心让守门之人向楚天行传递一个消息便离开了。 毕竟他作为一名男子,当然不能随意的进入皇宫之中,这一点就连楚天行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