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历史军事>明朝大昏君> 第31章 鼎革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鼎革2(1 / 4)

“皇上,督察院清查内外冗员问题,已有初步结果。”

督察院左都御史石珤站出来。

皇帝勤政有什么好处?

就是现在这样。弘治朝的时候,弘治皇帝信任内阁,因此朝廷事物主要是内阁几个大佬徐溥、李东阳、刘健、谢迁这些人处理。明孝宗对于内阁的建议,非常重视,基本上不会随便反对内阁的建议。到了正德皇帝的时候,正德皇帝讨厌这些文官唠唠叨叨,天天管着自己,因此更信任内廷太监。内阁的折子很多都是司礼监处理。

所以明朝这些年处理很多事情,都是差不多一样的步骤。

除非是皇帝特别信任的六部尚书,不然六部很多事情都会交给内阁。内阁看完之后,会进行票拟。所谓的票拟就是写上内阁对于这个事情的意见。

对于出现的问题,写上意见,交给司礼监。

司礼监秉笔批红。

也没有什么,就是写同意或者反对。皇帝别看把工作都交给了司礼监,但按照程序司礼监太监每天都要跟皇帝汇报工作。司礼监如果仅仅从这个方面来说,没什么权利。

但司礼监太监的权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是皇帝的近臣。

皇帝的口谕,给皇帝拟旨,聪明的司礼监太监都可以掺杂一些自己的想法。只要在这里面做好文章,这就是最大的权力。同样的口谕,不同的传达方式,出现的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

这是之前朝廷处理政务的一般流程。

像石珤清查冗员的问题,如果是弘治朝、正德朝的时候,就要把调查的内容交给内阁。就算是给了皇帝,皇帝也会直接把折子送到内阁。内阁按照这份报告,写出他们的建议,然后转交给司礼监。

但朱厚熜登基之后就不一样。

因为刚刚登基,而且朱厚熜为了稳定皇位,这二十多天非常勤政。每天都会来武英殿处理事情,因此石珤也不需要经过内阁,不需要经过司礼监。在武英殿直接给皇上汇报。

为什么在大明朝,勤政的皇帝面前,内阁和司礼监实力大减,几乎是摆设。就是因为内阁和司礼监的成立,本来就是为了让皇帝轻松,给皇帝减负,打造的机构。他们就是皇权当中延伸出来的机构。

皇帝懒政的时候,内阁和司礼监权力大增。因为他们用的就是皇帝的皇权,皇帝退一步,那么他们占有的皇权就多一些。可是碰到了勤政的皇帝,权力就收回到皇帝身上,内阁和司礼监就要退一步。

“你给大家说说。”

兵科给事中夏言已经把调查资料交给了朱厚熜。

朱厚熜一边看,要求石珤讲解一下。

“皇上,时间紧迫,更准确的数据还有待于调查。据我们初步查勘,内监旗校工役冗滥人数超过10万人,大约在12万人左右。锦衣卫旗校工役冗滥人数超过3万人。且锦衣卫太多恩幸得官者,人数超过2000人。及兵部旗校工役冗滥人员4000多人,工部冗滥人员达到9000余人。除了旗校工役冗滥之外,不管是二十四衙门,还是锦衣卫、六部冗官现象都非常严重。”

朱厚熜翻看调查报告,也稍微明白了现在的情况。

所谓的旗校工役冗滥,其实主要是工匠人数膨胀。京畿地区匠户不到30000户,大约在27000户左右。可是现在北京各大衙门拥有的工匠却人数惊人。内廷二十四衙门就有十多万工匠。当然说是有这么多工匠人数,但其中又有很多都是空额。

在明朝不管是任何衙门,都喜欢把工匠纳入到自己这里。

因为这些工匠一旦在某个衙门登记在册,他们就能够吃着国家的钱。其实这些钱是不可能给那些工匠的,都是管理他们的那些人自己吞了。明朝的匠户,身份地位都非常低,各个衙门使用这些工匠挣钱,但几乎是不怎么给他们钱的。匠户虽然不是奴隶,但在这些衙门大佬眼中就是给他们挣钱的奴隶。

包括一些工程的时候,使用大量的工匠。朝廷会出一笔钱,也会给工匠一些薪水。但这些钱很难流入这些工匠口中,反而都被人贪污。因此在这个时候,哪个衙门工匠人数多,哪个衙门就有钱。

结果是各大衙门的工匠人数都远远超过定额。

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就算不给这些工匠太多的工资,但你最起码要让他们吃饭。一个工匠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这么多的人口,一年消耗的朝廷粮食就不是小数目。

石珤他们递上来的报告当中,都有初步的计算。

按照石珤他们的计算,这些多余的工匠,每年要吃掉百万石以上的粮食。现在北京总人口才多少,加起来也不过是六七十万人口左右。而且北京现在吃的粮食都是漕粮,运到北京并不容易。可是光养活这些工匠,就要耗费这么多的粮食。

旗校工役除了工匠问题之外,就是冒领军校的问题。最简单的就是,本来管理一百个军匠只需要两个军校。可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