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历史军事>从宗正寺走出来的千古一帝> 第二百零二章:就藩之路,两大郡城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零二章:就藩之路,两大郡城(2 / 3)

中。”

“再或者为了防范北方匈奴等政权沿着晋地走廊南下,都离不开河东郡。”

“也正因此,河东郡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其二,河东郡内水系繁多,又是古晋地最靠南的农业区。”

“种种因素注定了河东郡农业的发达,而产粮多便意味着人口多,郡内便会呈现繁荣昌盛之势。”

“而人口与经济又是左右战争的一大因素。”

“想来定是如此,河东郡才能与河南郡、河内郡并称为三河地区,准京畿之地。”

许奕嘴角微微上扬,点头夸赞道:“娘子好见识。”

事实上也正是因河东郡的地理位置于大局至关重要,许奕方才会尽最大可能地走完整个河东郡。

王秋瑾闻言娇笑一声,随即微微皱起眉头不解道:“可此地既然如此重要,又为何会有那么多面带饥色的百姓呢。”

许奕收起笑意,平静问道:“可还记得咱们来时走的道路?”

“来时走的道路?”王秋瑾低声喃喃道。

几息后,王秋瑾勐地睁大双眼,惊喜道:“我明白了,驰道!是因为驰道!”

正是因为河东郡的特殊位置,以及其郡内繁荣昌盛。

历朝历代开国皇帝在取得关中亦或者洛阳城后,都会第一时间拿下河东郡。

而拿下河东郡后的第一要事,便是修缮驰道。

相比于自巴蜀地区运送粮草,河东郡地处平原,无疑是要更为便利一些。

且河东郡郡内,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地区繁荣昌盛、盛产粮食、人口众多。

无论是筹集粮草,还是招募士卒,都将异常的方便。

也正因此,一有战事,第一个遭殃的便是三河地区。

正德帝登基三十年来,每每用兵,募集十万士卒奔赴边关,其中至少会有五万士卒出身于三河地区。

就连赈灾亦是如此。

许奕定了定神,随即缓缓开口说道:“去年关中大旱,三河地区抽调了至少五十万石粮食。”

“此番李光利率三万骑兵征讨匈奴,其所携带的粮草里亦有半数出自三河地区。”

王秋瑾闻言不置可否地点头道:“若是如此,这准京畿之地的名头,不要也罢。”

许奕满脸平静道:“你所看到的只不过是现如今整个大周的一个微小缩影罢了。”

“在远离关中的其他地方,百姓生活的更加艰苦。”

王秋瑾满脸不敢置信道:“更加艰苦?比沿途那些百姓还要艰苦吗?”

许奕微微点头道:“三河地区的百姓勉强还能度日,百姓手里至少还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的田产。”

“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现如今连属于自己的田产都没有。”

“往日里只能给村中地主种田,所获得粮食一部分纳税,一部分上交地主,最后一部分才是自己的。”

“而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完全不够养活一家人的。”

“也正因此,很多百姓家若是生了女儿,便直接丢弃。”

“所图的无非是节省一部分口粮罢了。”

“若是还不够,那便只好去向地主亦或者寺庙借贷。”

“如此年复一年、年复一年,到最后百姓们虽然活着,但却已经成了行尸走肉。”

“若是没有什么大的变故,他们将会世世代代给地主、豪情们做奴隶。”

话音落罢,许奕微微叹息一声,王朝末年,莫过于此。

“啊?”王秋瑾闻言不由得睁大了双眼。

许奕所说,在史书上或许仅仅只是寥寥几笔,又或许连丝毫墨迹都无。

但这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而此时此刻仍在继续。

过了好大一会儿功夫,王秋瑾方才回过神来。

王秋瑾微皱眉头道:“那燕地呢?燕地也是如此吗?”

许奕缓缓点头道:“整个大周朝除了长安城外,皆是如此,燕地又岂会例外。”

“且上谷郡境内因地理环境导致,全年降水量都偏少。”

“也正因此,上谷郡大半土地都处于半干旱状态。”

“而渔阳郡,境内六成土地为山地,四成土地为平原。”

“也正因此,两郡经济情况,完全无法与其他地区相提并论。”

话音落罢,王秋瑾面露诧异道:“如此说来,燕地的百姓定然更加艰苦。”

许奕笑了笑,问道:“后悔吗?”

“后悔什么?”王秋瑾轻笑一声反问道。

随即笑道:“常言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更何况我嫁的还是一个亲王,有什么好后悔的?”

许奕笑了笑岔开话题道:“好在燕地并非一无是处。”

“因地处边关,古往今来匈奴等游牧民族时不时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