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6章(2 / 4)

生关于化学药剂杀虫好与坏的论文终于完成 , 并提交 《 科学探索报 》 等专业报刊 , 另有几份分别送至相关专家教授办公室做审读 。

回学校后 , 杜川生在收发室取到了林雪君给他的信 。

信里附上了林雪君的工作报告和改写的文章 , 杜川生读到 “ 雪被牛粪墙挡住 , 留在了草原上 , 春天融化时裹住粪便中的营养 , 一同渗入土壤 , 滋养草原 。 “ 牧民们翠首以盼 , 终于盼到了与春风同来的候鸟 。 人类为鸟儿准备了新的家园 , 鸟儿为人类奔波食虫 , 保护了大家共同的草原 。“...... 草原上生活的人民 , 也不乏愚公移山的精神 。 大家奔波干里 , 用最笨最辛苦的办法 , 为干渴的植物们 「 人工降雨 「 。 干旱正在发生 , 但它并没能真的肆虐 , 我们的人民在战斗 …...“ 等句子时 , 只觉热血沸腾 。

这些亲历一线感受到的东西 , 是他们身居幕后做研究的学者们 , 难以在第一时间捕捉到的 。

但也是最振奋人心 , 最动人的部分 。

他端着大茶缸 , 如饮酒般大口喝水 , 仿佛也受到了草原精神的感召 , 变得豪情万丈 。

文章后面 , 他读到了林雪君描述的关于鸟巢制作的部分 , 其中附上了插图一一这些图画是林雪君根据他当初帮她查资料时画的鸟巢结构图描摹的 , 她在文章中标注了它的由来 , 感谢了杜川生教授对草原的帮助 。

她写到 , 鸟儿们很喜欢这些鸟巢 , 叽叽喳喳欢叫着 , 仿佛在夸赞这些鸟巢正是最适合它们居住 、 产蛋的家 。

她说一只野鸭在捕育后代阶段 , 一天捕蝗半斤左右 , 连蝗虫的蛹也会吞掉 。 正是那些按照杜川生教授描述的方法 、 由穆俊卿知青等能工巧匠制作的窝与巢 , 挽留了这些 . 捕虫英雄 ,, 为草原博得生机 。

下一段里 , 林雪君又描述了牧民们围捕烧杀蝮虫后 , 进行的用生物药机泼洒草叶 、 补充灭杀工作 , 以及获得的成效一一

针对性的烟叶水等药剂 , 遏制了相应虫类对春草的啃食 。 蝗虫或不愿啃食有刺激性味道的草叶 , 或啃食后出现中毒症状 。

这大大的阻碍了蝗虫的繁衍和迁飞 , 让一生能产卵 200-1000 粒的草地螟等蝮虫危害降低 , 群聚行为减缓 , 迁飞停滞 , 使本就在旱情中艰难生长的春草得以喘息 , 为后面一轮牧鸭牧鸡工作争取了时间 , 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

“ 生物药剂喷洒后的草叶 , 牛羊采食虽觉味道辛辣 , 却并不影响健康 。 烟叶水中毒的蝗虫被鸡鸭吃进肚子 , 也不会间接中毒 。

“ 冬天瘦下来的牛羊 , 在干旱 、 虫害的春天 , 奇迹般地没有饿死 , 反而缓慢复

膜 。 与牛羊同牧在草原上的鸡鸭 , 日夜增膜 , 长得肥肥胖胖 , 憨态可掬 。

“ 牧民们造一个又一个鸟巢 , 垒一个又一个拭风雪的墙 , 运一桶又一桶的水 … 孕育出的这一片尚存的绿色草场 , 送给春天 , 送给每一份勤劳的付出 , 送给帮助草原的杜川生教授 , 也送给正阅读文章的 、 劳作在祖国另一方土地的你 。

“ 牧民们的希望仍在 , 汗水继续抛洒 …...

「 劳动人民不害怕 , 他们奔勇前进着 , 只待秋天牛羊肥 、 鸡鸭壮 。“

杜川生双手捏着信纸 , 纸张上娟秀的字迹忽然有些模糊 。 一滴热泪滴落纸张前 , 他快速举高信纸 , 摘下眼镜以袖拭泪 。

这大概就是他们这些人没日没夜研究的意义 。

那些在第一阵线拼搏着的牧民农民们 , 褪去青春 , 面上风吹日晒出沟壑褶皱 …

已经那么苦那么累了 , 不能让他们哭泣和绝望 。

经大自然磨砺的一张张面孔 , 希望是笑着的 。

深吸一口气 , 杜川生又捧回信件 , 继续阅读 。

读过了报告和文章 , 再看林雪君的信 。 那些细碎日常的笔触勾勒的草原生活 ,

辛苦 、 劳累与泪水总是一笔带过 , 欢笑和收获却向他浓墨重彩地分享 。

他不需经历她面对的风霜雨雪 , 只用共鸣最快乐的时光和最幸福的感动 。

她一定是个很温柔的孩子吧 。

信件中林雪君认真向他表示 , 她已经给多家出版社投稿 , 每张稿件里都实名记录了 「 杜川生教授的付出 , 署名时不仅提及了参与创作的穆俊卿和衣秀玉同志 , 还落 -

为她提供理论支持等的杜川生教授 …...

终于忍不住笑出声 , 分享她带来的抗灾成功喜悦 , 接受她的夸奖 , 这些喜悦最终都叠加在她这段孩子气的描述上 , 化成一阵笑声 。

学校走廊里学生们路过杜教授的办公室 , 忽听一阵笑声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