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94 章(2 / 3)

普通又日常的一天过去,不喜欢用小牙刷刷牙的儿子们乖乖晃着小牙刷自己刷牙,还有点害羞的媳妇儿睡得香甜,成就感爆满的皇上一夜好睡到五更天。

起床洗漱练拳,逗一逗媳妇儿,差点儿被恼羞成怒的媳妇儿来一个过肩摔……。

皇上望着天空和朝阳感叹。

今天的早朝,除了日常事务之外,只有一件不同的事儿,京城的扩建问题。

大清国库在各方“努力下”凑到五百万两银子,紧紧巴巴的可以应付到春天税收。但是大臣们认为该办的事儿必须想办法办,很多外地人来京,很多洋人来京,新衙门等各个新建筑,比如皇上要的剧院、学院等等都在规划。

京城眼看着没地儿住了。

朝廷又不能让百姓随意在周边乱建,京城郊区的几个县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无他,京城没地儿住,都在京郊县城盖宅院,县城也就是那么大的点的地方。

皇上听着沉思不语。

这个时代,还没有人会拿耕地盖房子,是好事儿;他事先下诏令京城不许有作坊,把作坊等等移到天津卫周边,也是好事儿。

当然大清国的人口多起来,政局稳定,来京城的人多,京城拥堵不堪,城市规划不堪重负等等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大事儿。

不是把京城扩建到两倍、三倍,或者盖高楼大厦就能解决的事儿,比如他上辈子的北京。

“此事后议,工部和画院把规划草图递上来,暂时还是严格管制,不允许违章乱建。”他需要认真思考怎么规划京城,再做决定,“朕这另有一事,废除人头税,估计大清国会迎来一批婴儿降生潮,诸位臣工有什么意见?”

皇上把他认为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抛出来。

人口猛增会带来环境的过度开发,带来环境极度恶劣等等社会问题,非常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下,他不想用华夏历史上曾经的“计划生育”,或者额外增收人头税的方法来控制人口增长。

伟人说“人多力量大”有着最朴素的真实道理。损失了接近半亿青壮年的华夏国在百年国难中可以撑过去,四万万五千万的人口基数是关键之一;残破贫困,建国百年之内华夏国可以站起来,十四亿的人口基数也是关键之一。

然而大臣们不了解皇上对未来的担忧。

华夏人的传统观点,宁可全家在温饱线上生存也要多子多福;免除人头税之后老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心情大好,咳咳,基本上每家每户所生的子女数量都会超出他们的养育能力。

再加上国家安定政策好,自主拥有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废除了贱籍,工商特别是工匠们的好日子,外来人口的增多……随着办学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增加粮食产量进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的夭折率大大降低……

大臣们沉思片刻,都认为节制民间生育,至少是暂时节制。

施铨大人直接提议,“臣认为,一对夫妻三胎之外,当收人头税。”

吕宫大人跟着出列,“臣认为施铨大人的提议可行。或者可以让三胎都是女儿的夫妻一直免税生到有儿子继承家业为止。”

汉人官员一个个出列附和。满人官员犹豫之下,没有动静。

什么时候人多这种好事儿也是大问题了?

豫亲王皱着眉头,他理解皇上是担心小娃娃一呼隆出生的多,百姓自家养不活,更供不起他们每一个人读书,各地方也没有足够的学院,没有足够的夫子……流民增多,必生乱相。

可是,人多,多子多福,这是天经地义的。

皇上听着他们的言论没有表态,转而说起另外一件事,“现在大清国大发展,各地方兴集成市,间隙地种植中外花木,筹建各类作坊,很多心存善念的地方士绅设私人办学教导农户子弟识字学塾,此乃大善之举。”

“随着各地方兴修水利政策的实施,督促农户种棉饲蚕,各地方筑堤、挖塘、开渠,做风车灌溉水田,研究种田技艺……各种作物的亩产量都有望增高。”

说到这里,他想着几个折子上提到的“大块地之间开沟相隔,内渠纵横交错,宽敞可行船。既利于排涝排灌,又利于行人捕鱼……”,面上和声音里都带着笑儿。

“世人都说,大田多稼、以我覃耜、淑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农夫之庆、黍稷稻梁、乃求千斯仓。诸位臣工回去后都好好琢磨琢磨。”

皇上不想去提倡一家七八个小娃娃的生,计划着多多地宣传推广“优生优育”;皇上也不想去用强硬的办法控制人口增长,最多是加快避孕套和各种避孕药物的研究步伐,尽快普及速度。

生育权和不生育权,到底是不是人类本初的权利之一,是不是人类基本人权之一,太复杂到可以拒绝思考的思考。

低下的大臣们窥着皇上的脸色,琢磨着皇上的这几句话,模模糊糊地领悟到皇上真正的想法,“小娃娃出生多,想办法解决,直接下令不让老百姓生孩子是怎么个说法?”

豫亲王等满家大臣乐呵。中原人多,人满为患,其他地方需要人啊。他们恨不得大清国人多的遍布全球。

满殿君臣默契达成一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