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女生耽美>1627崛起南海> 第596章 漳州城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6章 漳州城(2 / 3)

是要麻烦许大人给我介绍介绍本地的状况了。”

许心素心里一松,赶紧开始解说起漳州的历史沿革来。宁崎既然要来漳州造访,自然先就做过功课,不过这书本上看来的东西,跟本地人所介绍的情况,肯定也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加上他本身就是个历史谜,因此也是听得津津有味,并没有觉得几个小时的航程有多难熬。

从厦门岛西南的港口到漳州城的航程仅仅只有二十多海里,虽然是逆流而上,但漳江入海口水流缓慢,半天时间也就到了。

漳州也算是福建境内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千年之前的唐代就已经建州,因为这里紧邻漳江而得名。而这里因为开发的时间早,也成为了福建境内一处重要的物产输出地和海上贸易港口城市。

早在宋代,漳州地区就因为制糖业发达而被称为“八州糖王”,白砂糖、冰糖、角糖都是这里的特产。纺织业的起步也非常早,南唐陈宏进割据漳州泉州时,每年出产的葛布就多达两万匹以上,到了明万历年间,漳绒、漳纱、漳绢、土潞绸等织物,已经大量销往海外。此外漳州的造船业、瓷器、茶叶、造纸等等,此时也都是非常兴盛的产业。

经济繁荣的地方,一般文教事业也不会太落后,漳州就是这样的典型城市。唐代这里便有了松州书院,到了两宋时期,兴办书院更是成为了这里的社会风气。宋光宗在位时,大理学家朱熹曾经出任漳州知府,据史料记载,朱熹“每旬之二日必领下属官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其正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有了朱熹这种地方官的言传身教,当地的文教事业可谓非常兴盛,文化名人辈出。在原本的时空中,漳州自唐元和十一年出了第一个进士周匡物,到清代总共出了进士977人,其中有三名状元。

船队在漳州城外的码头靠岸之后,许心素手下的人早就安排好了迎接的仪仗。而漳州府本地的大小官员,也都已经到了码头上候着。宁崎在甲板上见状问道:“这么大张旗鼓的,会不会不太好?”

许心素应道:“没什么不好,老夫的贵客,便是漳州府的贵客,宁先生到了这里,只管享受就好!”

两人下船之后,先与码头上等候的本地官员一一见礼。宁崎也感受到了这里的状况与别的地方有些不同,其他地方都是文官主政,武官陪衬,而漳州这地方显然许心素才是主角,而地方官员对他都是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模样,看样子的确很有些土皇帝的味道。

见过了本地官员之后,海汉派驻漳州的人员也跟着过来见礼。这些人都是入籍较早的归化民,在这里主要是从事商贸方面的事务,顺便也搜集一些当地的时局信息,定期送回三亚大本营。

“老夫已命人备下接风宴,各位切莫推辞。”等该接见的人见完之后,许心素便不由分说地邀请使团的人乘车入城。宁崎知道这种场合推辞不过,也就没有过多客气,按照许心素的安排上了马车。

对使团的人来说,这马车倒也不陌生,几辆车都是去年从胜利港买走的海汉式马车。这种西式马车轻便灵活,车厢遮风挡雨之余,又有玻璃窗、防风车灯这种高档配置,十分适合富贵人家使用。当然了,也只有许心素这种海贸大亨,才能有这个财力精力从三亚买下之后,自己用大船将其运回到福建使用。

宁崎、摩根与许心素同乘一辆马车,摩根上车之后便忍不住感叹道:“这马车让我真是有一种回到三亚的错觉。”

“不止是马车,老夫为各位安排的住处,也都是尽量按照海汉的形制来布置的。”许心素不无得意地应道。

在大陆要打造一套海汉式的居所,所需的花费可不是小数目,各种卫浴设备、玻璃门窗、给排水设施、乱七八糟的加在一起,价钱相当可观。再加上要长途跋涉从海南岛运到这里,这运费也不是个小数目了。而许心素在这漳州城中,却有好几套按照海汉模式装修出来的院子,其财力的确远胜普通的富豪。

当然了,如果他以后有机会去到三亚入住当地的贵宾馆,大概就不会对自己花费巨资打造的海汉式居所那么骄傲了,毕竟有很多制造不易的好东西,海汉是暂时没有向外公开发售的。

宁崎和老摩根顺利抵达漳州的同时,许裕拙正应石迪文的要求,带着他参观厦门岛上的各处设施。对于许裕拙而言,他认为这里的确也没有什么需要隐瞒海汉教官的地方,毕竟当初大批买回海汉火炮的时候,就是由海汉派来的民团军官设计布置了中左所城的各处炮台和防御工事。

石迪文在城头上四处看过之后,认为这里的防御工事也算布置得中规中矩,没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过因为海汉卖到福建的武器基本都是被阉割性能的外贸版,因此这些防御工事所面对的敌人如果是海汉民团,那所能起到的作用就会比较有限了。不管是射程还是射击精度,这些炮台上所布置的猴版火炮都很难跟现在海汉民团装备的攻城炮相抗衡。

石迪文还特地躬身下去查看了几门炮炮身上的编号,确认了这批炮的确是海汉出产,在1628年出售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