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晨这个人, 曾经被大学的领导们评价,如果搁在古代,不说能成就一方诸侯,也至少是能成为名臣良相的人物。
大学里的教授们没有一个不爱他,社团里的团友们没有一个不服从他,团支部和学生会的干部们没有一个不信任他。
还在大学时, 他就不知为学校拉到了多少赞助、组织过多少提高过学校知名度的活动,要不是他执意出去创业,留校做个管理人员都是妥妥的。
他也不是什么豪富之家出身,可从一开始创业拉到第一笔三千万投资到现在, 他靠自己将这个公司坚持了四年, 公司的长期合同员工从最早的七八个人到现在五十余个,合作的公司更是多达三十多家。
最难得可贵的是他只是吸纳投资却没有接受融资, 公司的股权没有过于分散,几个创始人只有少许一点象征意义的“投入奖励股权”, 公司的执行权和话语权还好好的留存在郎晨的手上。
可是到最近, 他也快撑不下去了。
他们公司的“筑梦家”从一开始的3D建模到后来的AR体验, 再到现在的VR技术全面植入, 每一项设想上的变化都要烧掉大量的钱,最初AR效果带来的震撼打动了投资人, 为此做出了支持,可到了郎晨有了全面将软件升级成VR的设想后, 他们最大的投资人却认为软件所达到的3D效果已经足够, 不准备为VR这项“升级”再付钱了。
起初郎晨也想要通过和VR技术公司的合作分散投资风险, 然而大部分做VR的公司都希望通过融资或者收购股权的方式进行技术合作,郎晨并不想将自己的公司变成VR技术公司,他始终坚持VR技术只是为了他的软件服务的,而不是他的软件服务于推广VR技术,所以最后这种合作谈判就陷入了僵局。
为了突破困局,郎晨又想设法组建自己的VR数据采集团队。
他和自己的母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郎晨和仇复的大学是国内计算机领域最强的学校之一,他有现成的人脉和实验室可以动用,只要资金到位,郎晨就能组建起大规模应用三维实景模型重建和虚拟现实的技术和运营,在硬件和效果上达到他的需求。
换句话说说,郎晨不缺人、不缺技术,他就缺钱。
为了筹钱,他一直在压缩公司所有的开支和成本,他不是不知道公司里的员工待遇和行业内比普遍偏低,也不是不知道这样会让很多指望着拿钱混日子的人纷纷辞职离开公司,可到了这个节点,成就活,不成就死,没有第二条路走。
也因为他的这种“压缩”,从公司财务到产品经理都察觉出了他们的公司资金短缺的现象,公司里人心动荡,公司要倒的消息藏都藏不住,别说已经走了的会计和产品经理,就连郎晨自己都知道有高级猎头公司接触过苏红袖和张思谋了,要是这个难关渡不过去,连公司营销和技术上的顶梁柱都要离开。
这一次可不是创业之初的那一次“分崩离析”,如果这一次再散,公司就彻底没了。
郎晨昨晚连仇复回归后的第一次聚餐都没有去参加,就是因为他们合作的家具商牵线为他介绍了个业内龙头企业,说是有投资合作的意向,为了能拉到赞助,郎晨只能放下仇复这边的“聚会”,去赴了那边的应酬。
这一场应酬从晚饭开始,直到后面的第二场、第三场,他几乎一直都在赶场中,对方兜兜转转,最后才给出了真正的目的:
他们想从郎晨手上买下这家公司,将“筑梦家”变成他们家居城的产品线下展示中心。
现在网上购物这么发达,传统家居城和家具商也都纷纷走向转型,有的在网上开设商城,有的线上线下创建自己的销购平台,可是没有哪一家有这样的魄力和眼界,能做到“筑梦家”这样通过构建房子的3D模型,给用户空间感、方向感的沉浸式装修体验。
很多家具厂商在和郎晨的公司沟通接洽、又试验过“筑梦家”的生成效果后,都无偿提供了自己公司所有产品的数据和模型让他们建模,就是希望产品上线后能推动自己产品的销售,在用户中打响自己品牌的知名度。
这就和人们玩装扮类游戏,总是要收集更多的装扮商品用来组合各种风格一样,产品线越全面、模型越多,才越容易尝试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也因为如此,“筑梦家”的产品还没上线,已经在传统家具和软装行业有了很大的口碑,很多家居产业的巨头都盯上了郎晨的公司,就等着他们撑不住了,出手拿下这个公司,让“筑梦家”专心为自己的产品服务。
这自然不是郎晨想要的结果,他从没有想过被传统家居厂商捆绑,他行事的风格向来都是大家一起“共赢”,创立这个软件的目的就是想要有一个完整的“装修方案数据库”,完成所有装修方向的整合,节约用户在装修上的时间和空间成本而已。
他甚至希望后期技术能完成“一键风格生成”、“推荐装修风格”这样的功能,聘用或和优秀的设计师合作,将各种类型的设计方案以付费使用的形式“搭建”成现成的组合模式,如此一来,哪怕不懂设计和装修的用户,也能通过这种“组合销售”节约自己的时间、完成装修风格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