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6、-见秋- 05(1 / 3)

05.

年少的时候, 林见秋对“责任”、“信仰”之类的词是敬而远之的。

他为人散漫,想得够多,不在乎很多东西, 所以某些时候显得善解人意。

在更多的时候, 他都缺乏一点内在的动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 老师总要问一问同学们有什么梦想, 答案从科学家航天员到医生老师作家不等,等到初中,更多的开始与成绩挂钩, 问题就变成了考什么高中。

等到了高中, 问的就是大学和专业, 从天马行空的幻想被一点点拉回到现实中来。

林见秋本来应该是最不用让老师操心的。

比起那些一家子学历都没超过初中的,他的家庭就有着天然的优势,父亲是警察,母亲是教授,随便走哪条路都有人在前面引导着, 根本不需要老师再去费心。

然而形式性地问起来的时候, 林见秋既不想当警察, 也不想走学术路线。

老师恨铁不成钢,觉得他这是在荒废自己的天赋, 提起来就忍不住碎碎念上一通。

林见秋也不恼, 整天笑眯眯的, 下了课却好像滑不溜秋的泥鳅, 眨眼就不见踪影。

时常挂在他嘴上的一句话就是:“还早, 不着急,等到时候再说吧。”

老师也只能看着他的背影干瞪眼。

嘴上是这么敷衍着,但其实林见秋心里门儿清。

关于自己的未来, 他父母都找他谈过,林见秋也交过底。

搞学术科研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林见秋知道自己是坐不住的。

还有藏在暗处看不见的刀光剑影,是比长年出不了成果的寂寞更难熬的事。

即便天才如楚教授,年少时就拿过不少奖项,获得了主管项目的权利,但只要上面有人看她不顺眼,动动嘴皮子卡点程序就能叫人跑断腿。

哪怕事情最终得以解决,中间耽搁的时间和精力也叫人如鲠在喉。

尤其是在很长时间都看不到成果、无数次推翻重来的情况下,光环逐渐褪去,白眼冷遇个中酸楚也只有自己知晓。

楚教授不是八面玲珑的人,更习惯于埋头苦干,而不是拍马逢迎上级,也就是自身能力过硬,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坚持下去。

这点上林见秋不同于她的母亲。

林见秋很善于搞人际关系,他天生对别人的情绪感知敏锐,同理心强,也懂变通,对讨厌的人也能摆出一张虚伪的和善笑脸,很容易就能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但他知道自己做不到母亲那样心无旁骛,完全不受外物干扰。

林见秋没跟任何人说过,楚教授曾经是他最初崇拜的对象,她的工作也自带着神圣光环。

正因为敬重她的职业,林见秋也越发地敬而远之。

他觉得自己做不好。

或者换句话说,叫做“很有自知之明”。

而考虑到他旺盛的精力和天生的正义感,更多的人认为他以后会子承父业。

但事实上,这个选择甚至排在学术研究之后。

自打能够自主思考开始,林见秋就没有想过要当警察。

原因更简单,他很讨厌直面死亡的感觉。

在某一年听说父亲的同事因公殉职的时候,林见秋就更坚定了这样的想法。

好在他的父母都没有强求他选择什么专业的打算,做父母的都可以说是放养成才的典范,对儿子自然也不会强加什么要求。

也就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林见秋稍微犹豫了那么两天。

最后他划掉了最擅长的物理学和最感兴趣的心理学,在第一志愿填上了法学专业。

林见秋是班上年纪最小的考生。

年纪小不仅仅意味着天赋和智商,还有未来的容错性和选择度,正因为还年少,即便走岔了路,也还有机会再回头。

那个时候林见秋没有多想,总觉得自己的未来广阔无垠。

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包括他的父母。

林见秋平时成绩就很好,不偏科,最后几个月收了收心,考上第一志愿根本不是难事。

甚至就像他中考的时候一样,林爹恰好忙得团团转,第一时间道贺的除了学校老师,也就只有对面的邻居爷爷了。

林见秋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是在意还是不在意。

可能是一个人闷得久了,叛逆期终于升级进化跨入了第二阶段。

也可能是天赋里的某种直觉。

他习以为常,却对一个人待着这件事有点不安。

又或许是后来的回忆给这段普通的日常加上了一层暗色的滤镜。

那个夏天格外的闷热。

很长一段时间里,空气都黏稠得像是粘了胶水,一伸手碰到墙都有种湿乎乎的黏腻感。

林见秋适应能力强,有气无力地趴了两天,很快又活蹦乱跳起来。

他本来以为那个夏天会跟过去没什么两样。

直到那一天,楚教授倒在回家的路上,再也没有醒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