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事定(1 / 2)

官渡之战,袁绍败了个彻底。

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实力,最终惨败而归,袁绍等人再怎么不敢置信,在曹军压境之际也得认清现实,仓促而狼狈地渡河逃跑。

袁绍损失惨重、兵败而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地。

举国哗然。

各地诸侯纷纷派人打探这场战役的详细过程,内心想法不一。

刘璋据益州,性仁弱。益州正值内乱,刘璋无暇他顾,收到袁绍兵败的消息,不过是过了耳,就把它抛到了脑后。

刘表守荆州,观天下之变,居中自保,不肯轻易涉足纷争。官渡之战,他冷眼旁观,多次应下袁绍的请援,却迟迟不肯发兵。

袁绍兵败的消息传来,刘表看似为袁绍惋惜长叹,实则无动于衷,甚至暗中松了口气。

他与袁绍结盟多年,关系良好,但这不代表他对袁绍没有忌惮。

袁氏乃高门贵胄,门生故吏广布。袁绍本人又颇为优秀,不但吸引了许多世家子弟投效,还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将实力发展得极为强大。

若今日曹操被灭,袁绍占领豫州等地,那么继续壮大的袁绍,将会成为无人能敌的巨大威胁。

下一个成为袁绍目标的,就是他的荆州。

刘表将他对袁绍败北的喜闻乐见压在心底,往袁绍处去信一封,假意慰藉。

……

吴郡的孙权,尚未从长兄亡故的悲痛中走出,就不得不以未及弱冠之龄继承江东。面对动荡不安的局势,他重用旧部、广纳贤才,迅速平灭叛乱。

当接到北方传来的战讯,年仅十九岁的孙权面上凝重,心中狂喜。

——此天赐良机也。

连忙派人去许都上表颂德。

不久后,朝廷册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并会稽太守。

孙权上表拜谢,安心处理东吴之事。

……

以求援为由离开袁绍、独自在汝南徘徊的刘备,听到消息亦是一惊。

他带着斩杀颜良后就逃离曹营回归到他身边的关羽一路南下,投奔刘表。

刘表因为刘备同为汉室宗亲,又有贤名,对其礼遇厚待。

刘表身旁一位谋士向他耳语进言:

“听闻刘使君命硬,熬死了父母叔伯与几任正妻;投效谁,谁就要倒霉……主公且看袁本初,实力如此之强,竟也败得一塌糊涂,被曹操捡了便宜……”

刘表为人温厚,听不得此等之语。

他狠狠皱眉,斥止道:“休要胡言乱语。生逢乱世,人命如芥,世事无常,与刘备何干?你不懂相面之术,勿要随意相人。”

虽是如此,刘表心中终究多了一层疙瘩。

又见刘备在荆州暗中收拢了许多人才,刘表日渐猜忌,把刘备扔在新野,当作自己的防御屏障。

视角回到曹操这方。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他一面狂喜不已,一面又有些忧愁。

他把袁绍打跑了,但袁绍的物资没有跑。曹操喜滋滋地让亲兵清点战利品,没过多久竟得到汇报:袁绍帐中有许多密信,其中有一大半来自曹营与许都,全是请求投效或暗中勾结的信件……

好不容易惊险地打了胜战,满腔的喜悦就被这些信件凉了半截。

他拆了几封信件,第一封就看到了孔融的大名,顿时火冒三丈:

“此人先是劝我向袁绍投降,现在又背着我与袁绍暗通私信,简直可恶!”

又看了其他的几封,差点没抚着心口坐下。

正逢此时,帐外传来通禀:部丞崔颂欲与主公商讨战后城建之事。

曹操忙叫人将他请进来,把信的事跟他说了,问他有何想法。

崔颂不记得历史上的曹操是如何处理这事的,但他看着堆积成山的“密信”,心中有了计较:

“今日之前,主公是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袁绍?”

曹操闻弦歌而知雅意:“确实是这个道理。子琮可有提议?”

“昔日光武帝(刘秀)诛王郎,在王朗处缴获了许多书信。这些书信乃光武帝部属与王朗的勾/结密件。”

当年的汉光武帝刘秀与如今的曹操经历相似:同样的以弱胜强,同样在战胜后发现为数众多的下属与敌人密信勾/结。

“光武帝的选择是:‘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1]’。”

光武帝没有追究,当着众兵将的面烧掉了密信,跟他们说,你们今后可以安心地跟在我身边了。

曹操会意,大笑道:“正中吾意也。”

遂效仿光武帝,当着众兵将的面,将所有书信“尽烧之”,不予追究。

曹操班师回朝,得皇帝亲迎。

曹操心知皇帝此举代表“衣带诏”一事已然揭过,与皇帝表演了一番“君仁臣忠”,各取所需。

朝廷对有功之臣予以嘉奖,普通百姓见司空得胜而归,令他们免于战乱之苦,感激而放心地回归了日常生活。

城中喜气萦绕,唯独少数几人,沉溺于噬人的焦灼中无法自拔。

孔融与曹操的关系在这两年急转而下,经过官渡一战,更是直达谷底。

众人皆传曹操效仿光武帝的贤明之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