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脉象,还有最终开的药方,这药方在收费和取药的系统里都能同步看到。
叶明雨拉开椅子坐下,仔细浏览了一遍。
患者名叫齐瑞波,是一名68岁的老年女性。
从汤正志所记录的脉象和其他诊断记录来看,其实就是长期的脾胃虚冷,造成胀气难以消化,食欲不振。很常见的老人症状。
而汤正志开的方子,也是对症的。
藜芦,桂心,甜葶苈,附子,当归,鳖甲,川大黄,厚朴等药材各10克,白术吴茱萸,麦蘖,神曲各15克,桔梗,厚朴20克,甘草5克。
不管是用量,还是单方,都没问题。
“死者有什么表征吗?”
“脱水很严重,是呕吐腹泻而死。”
叶明雨双目微垂,思考着眼下的情况,患者是吃了汤正志的药致死的,单方没问题,那么就是药有问题了。
可什么药会导致剧烈的呕吐腹泻致命呢?
她一一过滤了单方,最终把目标落在了藜芦上。
藜芦可催吐,而且有毒性。
但区区10克的藜芦怎么会致命,而且入药的饮片是经过炮制的,单方里也有与之相配合的桔梗,根本不会出问题才对。
“他们的药还在吗?”
如果能看到药渣,用药渣来排查,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不在了,患者都死了三四天才被人发现。屋内只剩下一些发酸变质的中药汁,药渣估计已经倒出去了。”
想到已经报了案,作为重点嫌疑的药汁,应该已经带到了派出所。
叶明雨道:“我对辨认药材比较有天赋,不如我们去派出所看看?或许能发现什么?”
院方也是希望能洗清冤屈的,那样虽然最后还是会息事宁人多少赔点钱,但总比现在这样好。
于是,彭洪森便做了安排,让叶明雨亲自去看已经送过去做检查的药汁。
检验科的人对此很困扰,一般来说,做中药理化鉴定,化验出药品成分,是有前提的。必须有所测对象的标准资料和对照品。
医院按要求也提供了药方和药材,他们化验起来,却还是很困难。
因为发酸变质,干扰太多了,很难再验出药物成分。
“请把整体样本给我看看。”叶明雨对化验员道。
因为已经打过招呼,化验员倒是很配合。
“消耗了大概一百毫升,其余都在那里了。”
叶明雨一看,是个不锈钢盆装着的药液,都已经发霉了,足有大半盆。
“按照患者死亡时间和看诊时间来推断,患者应该只喝了一次药,当天夜里就毙命了。”
叶明雨走上前去,装样子一般闻了闻铁盆里的的药液,又用手指探了探,然后又观察色泽,尝了味道,沉思了好一会才道:
“从药性浓度来看,她应该是把三副药一起熬了,而且喝掉的那一部分,浓度相当高!”
汤正志这才想到一种可能性:
“会不会是她熬药的时候,忘记了时间,第一次煎煮熬得快干了,导致药液浓度过高。而受害人先喝了第一份的药,再进行了后续煎煮和垃圾处理?”
很多人煎煮中药饮片会偷懒,把三副药一起熬煮。这样的操作,需要把煎煮三次的药汁混合在一起再饮用更科学。
所以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患者喝到超量的有毒成分,就说得过去了。
这种推测,还要等到化验出药液的成分,再进行对比佐证。
“这药里,没有桔梗,只有人参。”叶明雨又说了一条结论。
“什么!”汤正志震惊在了原地。“怎么会有人参!”
十八反中,藜芦和参类的配伍是明显的禁忌。
藜芦毒性强烈,如果没有其他克制的药物,而与人参搭配,则相当于火上浇油,人参补元气,但要进入消化道才能发挥作用,不然,则会加重毒性与加倍损伤元气。
他不可能开人参入药,事实上单方也证明了他的清白。
也就是说,患者一次性服用了加倍的藜芦和人参,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没有桔梗,取而代之的是人参……
汤正志沉吟着,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炮制后的人参与桔梗,在外形上非常相似,甚至有人拿桔梗作假冒充人参。
而这位患者的单方里人参替代了桔梗,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性了,药房抓错药了!
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拿人参去替代更廉价的桔梗的,所以只能是,填装药柜的人,把两者放反了位置。
那么,这应该不是个例。
“我们必须马上通知科长和院长!”
出了派出所,汤正志立刻道,还没上车,他就立刻给彭洪森打了电话,说明了他们的推测。
彭洪森马上亲自带人到药剂科的中药房进行突击检查,果然发现,放桔梗和人参的抽屉,两种药材放反了。
药剂科的负责这一部分中药的主管药师和药师药士们都吓得面色发白……这是他们的工作失误造成的人命案子。
所以,主要责任根本不在彭洪森。
但无论如何,都是医院管理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