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都市言情>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九十六章 创造不了历史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九十六章 创造不了历史(2 / 4)

明边陲防线将无懈可击。”

张周也主动退让了?

谢迁走出来道:“蔡国公,你不怕鞑靼人学会了你的技术?别说什么鞑靼人没有足够多的铁,他们能造出刀剑来,怎就造不出火炮?我就不信,一样东西,他人怎么都学不会。”

张周笑了笑,没理会谢迁的问题。

朱祐樘道:“谢卿家,暂时你无须为未发生之事而烦忧,等鞑靼人再来犯,甚至用上了火器时,朕相信秉宽也能拿出好的应对方略。朕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个,有关改边镇军务积弊之事,你们还有何意见吗?”

谢迁好似赌气一般道:“老臣认为,此等大事,应当再行斟酌,不该只由兵部负责,一切当从缓从权,不该一概而论。”

张周笑道:“事急才要从权,如今既要缓还要从权……也就是说,谢阁老也知道边政的积弊很多,只是觉得改革起来,不能操之过急?甚至对于一些积弊,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可没这么说。”谢迁否认道。

张周继续在笑着,那笑容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就好像他跟文官是对立面一样。

朱祐樘道:“既然由兵部牵头不合适,那就由上听处牵头吧。秉宽负责,至于朝中衙门要协同此事的,由秉宽来调度……朕知道这么做会得罪很多人,朕也相信秉宽能把此事做好。”

谢迁当然不乐意,他还想说什么,却被李东阳使個眼色给叫停了。

……

……

接下来朝堂上就是为石沟城一战的军功而商议奖赏之事。

如同之前花马池一战的胜果,朝中普遍的声音,还是要等鞑靼人退出大明国土,此战彻底结束之后,再综合论定。

随后由马文升,带一些兵部的人,出来陈述了鞑靼人的狼子野心,并表明了不能着眼于眼前的小胜,还提出鞑靼人进入到大明疆土之内,可能会劫掠一番再走。

本来谁都以为张周会出来跟马文升这位前兵部尚书,好好论一下宁夏的军政之事。

结果张周后面一句话都没说。

朱祐樘也不勉强。

“诸位卿家,今日就先到此。”朱祐樘不喜欢跟大臣争论,现在他志得意满,只等着鞑靼人退走,甚至不期冀杨一清等人再取得进一步的战功,他认为这些也够了,“朕相信保国公会及时带兵增援,将鞑靼人逼退,此战目的达到便可。河套之地将会纳入到边军控制之内,今年朕并无意再展开大的战事,除非鞑靼人有胆量来犯。”

皇帝话也算说得很清楚。

事已至此,朕认为要彻底扫平鞑靼人,还需时间去准备。

那只要鞑靼人不主动来犯,就可以休养生息,直到朕和秉宽都认为可以一举平定草原了,下一战再开始。

“退朝吧。”

朱祐樘马上便要走,随即便也无须他人传什么话,当众道,“秉宽到乾清宫来,朕有事与你商议。”

单独的召见,不避讳大臣,就是告诉在场所有人,朕现在只相信秉宽一个,你们都靠边站。

……

……

等张周跟朱祐樘离开奉天殿,众大臣心情复杂离开。

走出殿堂,至少还是有不少人是在有说有笑的。

之前还担心西北之战有什么意外,最后鞑靼人趁虚而入杀到京畿附近,威胁到他们在城外的田庄土地,甚至是威胁到他们的身家性命,现在不用担心了,鞑靼人在宁夏被追得到处跑,那还是鞑靼小王子在巴图蒙克的嫡系人马。

现在还用担心什么?

打了胜仗,皇帝高兴,我们也高兴啊。

但这种高兴显然只局限于那些“乐天派”,他们跟张周没什么利益纠葛,甚至他们本身就跟张周走得很近,对于张周要负责的所谓军政改革,也跟他们多数人没什么关联。

笑,那就是真心在笑。

几家欢喜,总是有几家愁。

谢迁在事后也明显不理解,为何刘健不去阻止皇帝把改革军政这么大的事,直接交给张周,因为他知道张周很可能会借题发挥。

在出奉天殿之后,刘健也不是要跟谁解释,而是直接往英国公张懋那边走,显然他有话跟张懋说。

谢迁往前走两步,想插个话,却被李东阳挡下来。

李东阳只是不冷不淡对谢迁解释了一句:“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交给谁都一样。”

谢迁道:“能得罪人,也能收买人心,以前只是宣大和辽东,以后怕就是整个都督府了。”

二人并不是在打哑谜,说得也算是通透。

别看张周改革军政会得罪人,但张周也会借此把大明的军政体系牢牢掌控在手中,兵部尚书最初只是个名头,边镇的人还各有异心,但随着把辽东旧派的人给查了一圈,现在张周又要牵头查西北各镇……

以后谁不是张周的党羽,还有资格主政西北军务?

刘健则不理会张周栽培党羽之事,他好像更想让张周去得罪整个军政体系的人,如果那边的反噬很重,或许不用他们出手,什么暗杀、陷害、党同伐异的事就来了。

本来都督府的人不会往内阁这边站,但要是他们见到张周亮起的屠刀,就逼着他们非往传统文官这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