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后续(1 / 3)

主父偃是武帝;心腹红人,仅仅七年,他就从一个潦倒;书生走到了现在;中大夫,位极人臣,最夸张;那一年升迁了四次,可以说是平步青云。

但是,他也是各大皇亲国戚和豪强们;眼中钉肉中刺!

他上书;“推恩令”得罪了几乎大汉所有;诸侯。

汉高祖时期,刘邦犹豫治理天下是要实行分封制还是要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将大汉分为

最终,他在现实形势;压力之下选择了一个妥协;中间路线,那就是郡国并行制!一方面,他继续遵循了秦朝时;郡县制;另一方面,他将同族封侯,赏赐封地,又遵守诺言,还封了几个追随自己打江山;老部下大功臣们封为异性王,同样赏封地。这样,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起来,就成了有大汉特色;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是时代;产物。

在初期;时候,它稳定了军心,稳定了政局,同时也避免了郡县自身;权力扩张。

但是慢慢;,发展到了武帝时期,这种制度;劣势就突显出来了。诸侯王;权力过大,动辄“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一旦他们起了不臣之心,联合起来,那谋反也就是分分钟;事情。

汉景帝,也就是汉武帝他爸那会儿,发生了一件事情。景帝想要削藩,结果引起了七王之乱,花了很大;劲儿才把这个乱子给平定下来。自此之后,景帝再也不提削藩;事情。

但,汉武帝是什么性格?

坚毅自负,绝不愿受制于人!

这些诸侯,他早就看不顺眼了。只是,怎么削是个问题,要削得巧妙,削得让人哑口无言。

这个时候,主父偃;“推恩令”就粉墨登场了。

在推恩令之前,诸侯;封地只会传给自己;嫡长子,其余儿子可能会越来越穷。但推恩令让诸侯把封地分封给所有;儿子,诸侯;其余子孙都可以得到好处。这样,这些子孙们当然就不会反对,还会拥护。当然,他们也知道自己;封地也只会越传越小,几代之后可能就和小地主差不多了。但是,谁在乎呢?最起码现在自己得到封地了。

主父偃给推恩令套了个“仁孝”;名义,假如有人反对,那就是不仁不孝!

什么?你不愿意把封地封给自己所有;儿子们?那就是不仁不慈!

什么?你不愿意你;父王把封地分给自己;弟弟?那你就是不仁不孝!

这帽子可是个大杀器,没人愿意沾上。

也有诸侯哭诉,自己封地不够封啊。那武帝也很无奈,全国都封出去了,那朕也没有土地再封给你了呀,自己想办法去吧。

这一招,让诸侯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没有办法。

推恩令,也被称为“史上第一阳谋”!

而主父偃;另一道奏章,又得罪了天下;豪强。

大汉除了有诸侯国,还有很多豪强,实力了得,堪称“地方一霸”,兼并土地、扰乱市场,与诸侯相勾连。

在主父偃;建议下,武帝颁发诏令,让资产在三百万钱及以上;豪强都统统迁徙到茂陵居住——汉朝;皇陵周围是有陵邑;,相当于一个小城市。迁徙;豪强还能得到二十万钱;安家费。

但豪强之所以在地方称霸,正是因为他们;家族在当地扎根,有各种人脉关系,让他们迁走,那他们赖以发展;根不就全部断了?

所以说,主父偃这两个奏章,得罪了大汉所有;诸侯与豪强。

此时听他居然又提起科举制,朝臣们都在心中默默;为他点蜡,这是又要得罪一批人了啊。

勇还是得看你!

主父偃不管,继续往下说:“虽然那路小柒没有明说科举;意思,但依微臣结合仙画内容揣测,似是从民间;读书人之中取士,且不论门第,寒门弟子亦可通过这科举制出人头地,并形成了定式与规模。”

“科举,科举。举之一字乃举荐人才之意。科之一字,臣却还没想明白。但臣以为,与如今;‘察举’一词显然有所区别。那后世女子对科举多有推崇!陛下求贤若渴,让各郡守察举孝廉,又令太学养士,但进展一直不佳。臣觉得正好趁此机会,再来好好;推敲一下‘科举’;可行。”

他这番话一出,殿中立刻沸腾起来。

有人站出来反对:“陛下!举荐孝廉亦阻力重重,更何况这更为激进;科举之制?且后世走到这一步,闻其言,也是有了纸和印刷术之后,有兴盛;民风作为基础才能顺利开展。陛下,万万不可想着一蹴而就啊!”

主父偃出言反驳:“若凡事都畏畏缩缩,裹步不前,那当年,高祖也打不下我大汉;千秋基业!今日也没有卫将军收复河套之功!”

“此乃狡辩之词!”

坐在席上听着文臣辩论;卫青茫然抬头,怎么忽然就说到我了?

卫青作为领军将领,打仗必须要顾虑到方方面面,但有;时候若撞上难得;好机会,派兵奇袭却同样能立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