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其他类型>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第 59 章 明末下(完)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59 章 明末下(完)(3 / 8)

可以看到,清军入关后,最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与入关前并无不同,以是否剃发为判别叛逆的标识,显见对不剃发者极度不信任。

然而关内的百姓对此反应极其激烈,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

本来明末朝廷烂成这个样子了,百姓对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从百姓到士绅都不想伺候他们老朱家,觉得谁来都比这土鳖暴发户强,所以闯王来了他们跪迎,李自成跑了,他们又对辽东建奴望风而降,只希望能结束战乱,踏踏实实过日子。

结果一听说要剃发易服,大家伙全都气势汹汹——变成建奴那副鬼样子,死了下葬都没脸入祖坟啊!所以一开始投降的北地汉人开始不停的反抗。北京城的那些大臣也在不停的上奏,找各种理由劝阻多尔衮这位摄政王。

这些扑不灭的民变和朝廷反对的风向,迫使多尔衮在仅仅二十多天后,也就是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剃发。】

另一边的朱高炽也给自己的老爹科普了一番金朝的操作,朱棣听天幕上的满清,愣住了:“竟然能如此相像?”

【而且当时清军入关并非凭借自身实力击败明朝。

即便在松锦之役消灭明军九边十余万主力之后,清军依旧在崇祯十六年败于宁远,对于攻克山海雄关,一劳永逸的进踞关内并无把握。

直到听闻东征的李自成大顺军攻陷北京,灭了大明,连崇祯都自挂老歪脖子树的时候,清廷上下才大为震动,急忙倾全国之兵与之争雄,并在反对大顺政权革命政策的吴三桂以及华北缙绅的支持下,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才

得以在一片石击败大顺军,轻松进占河北、山东。

对,大家没听错,带清入关,打的是“为崇祯报仇”。】

崇祯呆滞片刻,然后勃然大怒:“朕用不着!”

恶心,现在就是觉得十分恶心!

崇祯气哼哼的把辽东地图甩到一旁,但瞬间瞥到一个地名“宁远”。

对了!崇祯十六年,按理说那时候大明应该已经油尽灯枯了,竟然还能打败建奴!

天幕分析过,农民起义最重要的是吃不饱饭,他就算是诏安了也没法变出来那么多粮食来安抚这些饿鬼。士绅可不好对付。

但建奴不同,现在听了建奴所作所为,他就能和这些士绅达成一个共识,尽管里面有许多虫豸蠹虫,但局面会比以前好。

先解决建奴,再修整内政,平定民乱!

一步一步来,他不想当亡国之君!

【如果这时候失去民心,陷入“人民群众汪洋大海”之中,带清显然没有把握在与依旧据有四省之地的大顺,和剩余半壁江山的南明三方角力中胜出,因此不得不暂时“妥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取消剃发易服命令是多尔衮的本心。

事实上,顺治元年的七月,多尔衮在回复山东巡按朱朗鑅,希望新补监司三人用明式衣冠的奏疏时,就说“目下急勦逆贼,兵务方殷,衣冠礼乐,未遑制定。近简用各官,姑依明式”。

“姑”,就是姑且,可以看出来多尔衮答应的颇为勉强。毕竟清廷是想要统治中国的,想要“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

只不过那时候带清还只是三分天下,明廷这边的降臣上奏的时候,用的理由也是江南那边还没平定,大多数百姓都在观望,您老这时候整这种花活,就把江南的民心给吓跑啦!】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就是遗臭万年的孙之獬。】

孙之獬……崇祯对这个名字有印象,这不是那个哭太庙的阉党么?

【孙之獬是天启二年的进士,甚至还考上了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按理说清流路线妥妥人上人。但是吧他这人怎么可能甘于清贫寂寞的翰林院呢?于是就巴结魏忠贤,成了阉党,风光了好几年。

崇祯继位后,对阉党那是大举反攻倒算,下令毁掉由阉党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这本书因为是党争的产物,所以客观性存疑,up不做评论。但是孙之獬真不愧是魏忠贤的孝子贤孙,他居然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去了……然后就被罢官削籍回老家了。

带清来了,孙之獬觉得自己的好日子也来了,于是舔清舔的不遗余力,毫无节操。多尔衮这边刚第一次下剃发令,大臣们都在上奏据理力争呢,人家孙之獬欢欢喜喜的焕然一新了。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

当时,朝臣分满汉两班,上朝的时候,满班大臣说他是汉人,不许他入班;汉班大臣说他是满人打扮,也不要他。徘徊于两班之间的

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

咱就是说,软骨症是种病,得多补钙。】

崇祯抖着手,大声斥责:“简直是无耻之尤!”

殿中的大臣也纷纷附和。

这些大臣有东林党也有阉党,可即使是阉党,也觉得孙之獬太过于丢人,没有一个人愿意给他说好话。

次辅韩爌直接站起来上奏道:“臣怀疑孙之獬有通虏之罪,奏请将孙之獬打入大牢!”

崇祯本来还犹豫,不应该用未发生之事来定罪,但听韩爌说的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