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其他类型>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第 59 章 明末下(完)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59 章 明末下(完)(6 / 8)

配当人的奸佞,总有甘愿跪着的奴才,总有危急关头还在想着争权夺利的戚戚小人。

所以,这些斗争最后都失败了。】

中华士庶再见天日!

崇祯终究是忍不住,盯着殿中的问:“诸位,现在还觉得,换了一朝天子,你们还能继续轻松当老爷么?!”

大臣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建奴暴虐成性,李自成那边更是四处烤饷,都还不如大明这座破庙呢。

可皇帝把话说的这么赤果果,让他们怎么回答?

陛下,还是年轻。

【下面,我们再来讲讲具体的剃发易服。

我们都知道,带清初期的头发并不是影视剧里那种大粗辫子的阴阳头,那是晚清才形成的。清初满洲的辫子非常非常细,只有脑壳顶上一小撮。编成的辫子像老鼠尾巴一样能穿过铜钱中间的圆孔,所以叫“金钱鼠尾”。

但是,入关后带清颁布的剃发令并不要求一定留辫,保留的发量跟政策执行强度也无关联。

这是因为剃发重点是破坏汉人对孝悌礼制的坚持,就像破窗效应,没有

剃多剃少,只有剃和不剃之分,汉人但凡剃了头发就等于放弃儒学中华夷之辨的认识。

这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所以带清虽然认为剃发才是大清顺民,不过除前额鬓角外头发剃掉多少,没剃的头发是否要结辫,剃掉头发的地方是否要时常剃保持光秃,带清其实是不怎么管的,所以带清前期经常出现剃掉额发鬓角,脑后头发照旧挽髻的情况,颇类似明朝时一些因为脱发而发际线后移的男子形象。

比如这副康熙年间的画家,禹之鼎画的《王原祁艺菊图》,里面的主角王原祁和旁边的两个小童,虽然剃发痕迹明显,但却是在脑后挽发髻的。】

天幕上出现了这副《王原祁艺菊图》。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真丑。”

跟蒙古人的头发一样丑,脑门一片青秃秃的,后面是挽发髻还是编辫子又有什么大区别?

【清初汉人剃发后的效果,大体来说是让百姓变成了保留一撮头发结成发髻,同时周围不需非常勤快的剃光,而是长成毛寸也无妨的样式,因此在观感上,反而比清晚期剃成界限分明的“阴阳头”要好得多,更类似于近现代汉人的发式。

再说了,想要保持光头那得两三天就拿刀刮一刮才行,普通百姓饭都吃不起了,哪儿还有这闲心思关心头发多长了?!

《侯岐曾日记》记载:“清发五等定罪: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鬓不留耳,留发不留头。又顶大者与留发者同罪。”

当然啦,带清也不是那么好心的,有很多地方就是严格执行剃发留辫子这个标准。《清世祖实录》里记载了一位江南投诚总兵官高进忠被处死,其中一个罪名就是“潜带假辫”。

再比如《思文大纪》载福建的情况是:“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文华殿的大臣只觉得毛骨悚然。

他们大多是文臣,并没有真的见过建奴真人,偶尔有万历年间的老臣见过朝贡者,也是带着帽子,没露出秃瓢来。

现在想想,自己也要把头发剃成这样,真的是太可怕了!

【剃发易服这事儿一直折腾到顺治末年,全国基本被迫完成了剃发,但易服却不怎么成功。

百姓依然在穿汉装,且用巾帽遮住提过的头发后,外表看起来与明朝时别无二致,冠服不如制的问题,终顺治一朝都未能解决。

而随着康熙朝与南明的战争走向结束,为了避免再生事端的清朝,也开始用“怀柔”政策,在完成剃发的基础上,开始跟汉人打易服的持久战。

具体来说就是对代表官方的官服、吉服、戎服等制服严格规定,对体制内的官吏将兵首先执行易服,对百姓日常所穿着的便服则略为宽松那么一点点。

后来,随着清朝统治日久,百姓逐渐遗忘明朝故事,为了方便省事,也对效仿统治阶级的旗人少了芥蒂,就不再维持发髻服饰的旧制,而与旗人官绅趋同。从而实现了清朝的根本目的——消除汉人身为中华的

自尊和对满洲“夷虏”的排斥,实现社会意识上的满洲为主汉为臣。】

【不得不说,挺成功的。

因为到了清末民国的时候,许多人非说辫子是老祖宗留下的,死活不肯剪。

啧,也不知道是哪个老祖宗。

挺悲哀的。】

【好了,姐妹们,更离谱的事情来了。】

朱元璋“嗯”了一声,据他的感觉,一般说到姐妹们,那天幕就不会说什么好话,多半是骂人的。

【刚才说的那些剃发易服,针对的基本都是男子。因为那个时代基本只有男子才抛头露面,出来做官经商。而且满洲的女子也留长发,不存在什么剃发。

所以,一些无能的男人让事情的走向变得奇怪起来。】

【《清稗类钞》记载:“国初,人民相传,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优不降之说。...盖自顺治以至宣统,皆然也。”

那么这个“男降女不降”指的是什么呢?

缠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