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都市言情>养生小餐厅> 第八百七十二章:法器是不能乱玩的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七十二章:法器是不能乱玩的(1 / 2)

有点意犹未尽的杜清和,才在遗憾的叹息下,用了一顿斋饭。

好吧,是一顿真正的斋饭,除了菜就是米,没有辣椒,没有葱蒜。是不是很奇特?说个常识给大家知道,最早吃素的是道教,而不是佛教。这么说吧,世界上的佛教,也就汉传佛教是吃素的,其他佛教甚至连结婚都行,比如霓虹。

而且,一开始道教吃素也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不吃荤。荤这个词呢,跟没啥关系,本意是指是指葱、蒜等辛臭的蔬菜,后来才是指部分动物食物,如鸡、鸭、鱼等。也就是说,一开始不管道教佛教都是吃的,只不过人家不吃葱蒜而已。

道教吃素,是源于习惯问题。因为在秋战国的时候,类很少,百姓很难能吃上一顿,所以吃素成了习惯。要不,中国怎么有悠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呢,五谷就是古代一脉传承下来的。

而且,有“老庄”之称的庄子,也曾写下过吃素的词句,这是老庄清静淡泊的思想,和素食是一脉相承的。《庄子》上说“蔬食以遨游,泛若不采之舟。”

道教出现之后,讲究修养,最高境界是长生不老、化羽成仙。比方说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常食桂芝”。还有个叫赤将子轝的,专吃百花,每天嘴里百花齐放,嚼完了怕噎着,就着点露水喝。《列仙传》中有记载:“子轝拔俗,餐葩饮露。”这人终于吃成了花仙子。

《西游记》里延年益寿的神级食物都是素食,比如王母娘娘的蟠桃和镇元大仙的人参果,还有不少讲究的素食,看看五庄观两位道童给唐僧师徒上来的饭菜:“都是些酱瓜、酱茄、糟萝卜、醋豆角、脆莴苣、淖荠菜,共排了七八碟儿。”这正是“全真派”道家的素食,正宗的淮扬风味。

所以,今天杜清和在白云观吃的斋饭,也是淮扬风味的。

奇不奇怪?在京都吃到的居然不是京菜,也不是宫廷菜,居然是淮扬菜!其实这也是全真教的一脉传承,做菜都这个风味了。所以记得,不是佛教提倡吃素,而是跟随了道教的潮流,是属于跟随战略。历史上,和尚吃素,是从梁武帝开始的。

历史不过关的童鞋就要问了,梁武帝是哪个皇帝?

唐朝诗人杜牧有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梁武帝就是南朝的皇帝,也叫南梁。这个梁武帝被成为“皇帝菩萨”,名字叫萧衍,平生他做得最多的事就是——修佛寺。这位梁武帝大大的生活甚是节俭,一蔬食,过午不食,草履葛巾,罗绮不染。他把佛教慈悲戒杀理论和儒家“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是以君子远庖厨”的仁恕思想结合起来,不仅自己不食,还要求连国际的祭祀也要戒杀,用蔬菜果品代替原来的猪牛羊等。

也就是说,汉传佛教的吃素,跟佛教是没啥关系的,不过是本土化的产物,还是一位皇帝一拍脑袋的想当然耳。

也是在梁武帝的介入下,他下旨专门颁布《断酒文》,集众僧于佛前发愿,立誓“永断酒”。由于梁武帝的强力倡导,汉传佛教僧尼改变了原来食“三净”的习惯,戒酒茹素,清净口业,素食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

在梁武帝响鼓重锤的号令下,断酒的诏令执行相当成功,南梁境内僧众不复饮酒食。而且在北齐文宣帝即位后,也仿照梁朝之制,诏令齐国境内僧众“断酒”。及至隋唐佛教,僧团不复饮酒食。可以说,中国佛教的全面食素,确是源自梁武帝以世俗的正治力量“制断酒”。事实上,当时的佛教律典中,食素是找不到根据的。

习惯成自然了,以后的和尚就不吃了。

而道教,是真正一开始就提倡食素的,因为觉得食素养生。

真的食素养生吗?可能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反正杜清和从不认为养生就必须风餐饮露的才能羽化成仙。看看人家正一道,除了初一十五吃素之外,人家还是吃的嘛。只不过呢,人家确实不吃葱蒜,因为那才是“荤”。

所以以后见了道长吃,别说人家不是出家人。

这顿饭,杜清和吃得是一言难尽。不是白云观的厨师不好,而是杜清和自己的嘴养刁了,一般厨师做的菜,根本不符合他的胃口。从白云观出来,谢绝了明如真人的相送,杜清和才长吁短叹地走在街道上。

然而,杜清和突然发现一件事。

这京都的空气似乎清新了好多,就好像被什么洗涤过一样。

再仔细瞧瞧,杜清和才发现有些不对劲。

作为有神通的男人,杜清和老早就知道了一件事,一座城市再怎么说,都会有一样东西——鬼魂。特别是被冤死的鬼魂,更是会在夜晚出来兴风作浪。这些年呢,杜清和也劝过不少冤魂,甚至给他们念《度人经》,把他们超度了。

但是,像京都这样,毫无鬼魂的地方,杜清和还是第一次见到。

“难道说……”

杜清和突然间想起了,为什么明如真人一直在阻拦他敲鼓撞钟了,因为杜清和输入灵气之后,一股奇怪的声波就传遍了整个京都。

不像是铜骡那样的叫声,而是一种传出几里外就不可听闻的声波,类似超声波一样的声波。这声波,是不是对鬼魂有特殊的压制力?这么一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