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 章(3 / 3)

中老师讲《孔乙已》的时候,将鲁迅对孔乙己的情感总结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对宋朝大致就是这样的心理。】

[是啊,可惜了]

[富宋,弱宋,大怂,大送]

[楼上精辟]

众多宋人都沉默了。

尽管有许多人不懂爱国,但他们对外国会自称宋人,会说“我们大宋”,会在别人说大宋坏话时感到不愉快。

【宋朝留给我们对繁华汴梁的印象,留给我们成千上万首绚烂诗词,留给我们《清明上河图》,留给我们对文人风骨的畅想。】

宋人挺起胸膛,他们大宋就是这么文气澎湃。

【宋朝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醒,悲哀的现实让文化从开放走向封闭,儒学走向约束自我并变得扭曲,裹脚、守节等封建糟粕贻害千年。

我知道朱熹的话语被曲解了,这很正常,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最初也仅仅是最普通的社会规范罢了,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至今我们仍在提倡;所谓“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孔子的言论不也被扭曲得不成样子了吗?什么程朱理学,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通通不喜欢。

等考上研究生,我肯定不选相关的研究方向,我怕我研究着研究着被自己气死。

我也知道最初的裹脚不是三寸金莲,最初的守节是针对男人的。但我是女孩子,我会为了古代那千百年来受害的女孩子委屈,所以我会迁怒。】

宋,970年(开宝三年)。

这时候的宋朝还没灭亡北汉,自唐到五代的尚武之风没有被遏制殆尽。赵匡胤拧着眉思考天幕的话,然而东方辰所指的那个时间点离他太远了。他不敢相信那是他的大宋,听天幕的评价,除了富和文简直一无是处。

更可怕的是,不止名叫小辰的小娘子这样认为,和小辰对话的许许多多不知名人士没有提出一点反对意见,密密麻麻的字幕全是吐槽和查漏补缺,好多人都嫌小辰说话简略,恨不得把史书搬上去,看得他眼花缭乱。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武人出身的他太明白武人对朝廷的威胁了,但他同样也明白一个武德不丰的朝廷会有怎样的害处。就算他不知道,天幕已经说的明明白白了,外敌入侵、朝廷灭亡、帝王尸身受辱、思想转变贻害无穷……

赵匡胤挥退了侍人,他要一个人静静,思考大宋的未来。

他不知道天幕所说的朱熹是谁,但他知道孔子和董仲舒,由此可见,许多东西会在流传过程中完全变了意思。他杯酒释兵权,推行重文抑武,大宋之祸大抵来源于此。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世情如此,他不想见到其他人被黄袍加身,这已经是在他能力范围之内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宋,1056年(嘉佑元年)。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面面相觑。

原来他们的学说问题很大吗?可是看起来没问题啊。是被后人曲解了吗?

宋,1175年(淳熙二年)。

朱熹失手打翻了茶杯,连连拱手道歉。

陆九龄、陆九渊和刘清之纷纷表示谅解,他们看着天幕中评价朱熹学说的话,忍不住开始同情起朱熹来。

天幕上有许多字句都对朱熹的学说充满了怨气,这场辩论的结果似乎已然明了,哪怕他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世情便是如此,人云亦云,信奉权威。

天幕中的人应当不知道他们这些“古人”能看到其中内容,所言随意又出自真心,后世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能有天幕这样神奇的东西,又能培育出那么多畅所欲言的人。

东方辰可不知道她随便的抱怨居然对某个时空当中的鹅湖之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否则她会呕死——至少她会为程朱理学稍稍正下名。以东方辰浅薄的见解,程朱理学只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由飞翔就好了,科学和人文的研究在某些方面有所交融但根本上不是一回事儿,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正确度杠杠的,但运用到人文社会范围就太可怕了。

可惜东方辰暂时不知道,好在她直播做题会发散思维,后来到底发表了这一见解,推动了宋末以及其他朝代科技发展。

插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