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747(1 / 2)

“正是如此。”

“合该重赏。”

“陛下, 雁门太守李广被匈奴俘虏, 其军大败。虽然李广后逃回, 毕竟是败军之将”廷尉张汤肃声道, “李广将军致使我汉室亡一万有余,理应斩首。”

卫青跟张次公的奇袭得手后, 李广作为后手出击, 遭遇的就不再是措手不及的匈奴人,而是兵多将广,准备完备的匈奴反击。

在正常情况下, 汉军在北地的战斗力是不如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 更何况是严寒的冬季,大多为中原内地的汉室将士, 根本耐不住雪地作战,导致了大败的下场。

李广“飞将军”的名号闻名天下, 匈奴人更是如雷贯耳, 匈奴将军下令要活捉李广, 才使得残兵败将逃了出来,可是李广本人却被活捉。

李广被活捉后,匈奴把他放在两匹马中间的网上,李广装作奄奄一息的模样, 任由匈奴人把他拖了十几里地。

待到了水源地,匈奴人停下,李广一鼓作气,跳上了匈奴骑兵的战马, 一路往南跑了几十里,数百名匈奴骑兵追击李广。

匈奴骑兵顾忌着活捉李广的命令,李广可是毫无顾忌地逃命,放开胆子射杀追兵,最后成功跟自己的残部汇合。

李广虽然成功逃回,却并不意味着事情便结束了。六路将领跟李广并没有分出主次,当然即便有主帅,也不敢真得当场判处诛杀李广的命令,只得上报给了天子,等待天子的判决。

所有人都知道,按照汉律,李广让汉军损失惨重,自然该是斩首的大罪,可除了真得一丝不苟,恨不得将刑罚加重的张汤以外,并非所有人都认为李广该杀。

御史大夫,京兆府尹广平侯薛泽就说:“陛下,李广将军不同于旁人,又历经九死一生而还,履有战功,在军中威望极高。汉律之中素有以钱赎命的条文。卑臣以为,李广将军之罪,当可赎。”

“若是损失过万,大败而归的大罪都可以财帛赎罪,那么还有何罪不可赎?”张汤错牙,怒斥道,“这可不是害死了一两个人,也不是害死了几十几百个人,而是上万条人命。为将者,当率先作则。李广身为将军,自己被俘虏了不说,还害得大军大败,罪不容诛!”

汲黯立时便驳斥他,“李广将军是何人?在孝文帝时,他因斩杀匈奴众多,被封为汉中郎。孝文帝都曾夸奖他,若是生在高祖时候,定是一个万户侯。七国之乱时,李广将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从此闻名天下。他为上谷太守时,每日都与匈奴短兵相接,典属国公孙昆邪害怕李广将军因此丧命,哭求让李广不要在匈奴最前线!这样一位连匈奴人都惧怕的当世名将,若是因为一两次的败绩便斩杀了,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既然主爵都尉认为李广不当杀,那么公孙敖呢?”张汤也并不是傻子,知道李广定然不是一两次败仗就足够判罪的,便退而求其次,“骑将军公孙敖出征,亡七千骑。公孙敖可不是李广将军,战功累累,又声名赫赫。”

因为治理黄河,安抚百越有功,被任为左内史的公孙弘拱手,“廷尉此言有理。只是现下西北有匈奴,辽东有朝鲜,西南有百越,汉室正是用人之际。公孙敖将军兵败不假,却可以将功赎罪。”

“公孙弘大人所言正是。如今四处用兵,用人之际。汉室对匈奴用兵已久,有几次是赢了的?孝文帝孝景帝朝,也未曾因为将领败了,便议罪斩杀。若是都杀了,哪里杀得过来?”内史郑当时也开口附议。

“公孙贺将军无功无过,此次也是不便责罚太过”丞相韩安国见局势一面倒地要轻判李广,便开口提起另一个议题,“只是卫青将军校尉张次公,纵容部下残杀平民,此乃灭绝人伦之举,实要严惩不贷。”

韩安国之所以能够投靠田蚡门下,除了献上重金以外,还因为他也是崇信儒学,跟田蚡一拍即合,主张并无太大差异。

刘彻当初撇弃田蚡为丞相,选了韩安国,也是因为韩安国也是反对黄老之说,是儒学之士。

儒学之说,孔孟之道,其重中之重,便是仁义之道。而仁义之道,在孔孟看来,是不分国家民族,要施用于每一个人的。

自然,时下的民族国家,远没有那么根深蒂固的念想。

在时下人的眼里,汉室之老弱妇孺,跟匈奴的老弱妇孺,是没有区别的。怜悯之心,人皆有之。他们的怜悯之心,是对着所有值得怜悯的人。

苏碧曦当初并未告知卫青,就直接让张次公如此作为,正是早就预料到,卫青如果知晓了此事,华夏自古以来的仁义观念,断然不会让卫青同意,甚至会百般阻扰。

卫青不是会无条件遵守苏碧曦命令的张次公,也不像张次公当过强盗,对于人命几乎是漠视的态度。

时下正常的人,皆会做出跟卫青一般的反应,即便他们知道那是匈奴的妇孺。

这种观念上的本质差距,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而是通过几千年的国家跟民族意识,才能培养出来的。

左内史公孙弘也是一位崇尚儒学之道的人,对于张次公此举惊怒到了极点,一向从容的神情也变得义愤,“陛下,仁义之道,为立身之本。文王行仁义而王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