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其他类型>直播考试,从开国皇帝开始> 第 57 章 五十七章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57 章 五十七章(1 / 9)

朱橚瞪大眼睛:“药王孙思邈!!”

“您就是孙先生?”

“药王”是后人尊称的,现在的孙思邈听到的最多的称号就是“孙神医”“孙道长”,“药王”这个称呼,他还是头一次听到。

“若小友说的是隋唐年间太白山的孙思邈,应当是老夫,只是这‘药王’二字,老夫可当不起。”

“就是您!错不了!”朱橚激动道,“若连孙先生都当不得‘药王’二字,天下还有谁当得?

孙先生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晚辈时常拜读,受益良多,还有《千金髓方》《养性延命集》《五脏旁通道养图》等著作……”

一旁的华佗、张仲景、秦越人闻言,眸光骤亮,尤其是华佗这个外科鼻祖,听到《五脏旁通道养图》,忍不住道:“不知这《五脏旁通道养图》可否借吾一观。”

孙思邈:“……”虽然他也很想借,但他也没有啊。

他不记得有写过这本《五脏旁通道养图》。

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他便隐居太白山中,一方面刻苦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采集药草,研究各种草药的功效,同时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为看不起病的百姓治病[1]。

耗费四十余载,方撰成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旁的,他虽有些心得,但还未动笔呢。

就算书真是他写的,那也是未来的他写的,现在的他可拿不出来。

于是,孙思邈看向朱橚,“不瞒小友,老夫也想看看。《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确为老夫所撰,其他的想来应该未来之作。”

朱橚一下子成了众人的焦点。

被这么多前辈瞩目,朱橚满腔热血涌上脑门,拍着胸脯承诺道:“若是下次还能上来,晚辈一定将后世的医书带上来给诸位前辈。”

说完,朱橚红着脸道:“晚辈十分仰慕诸位前辈,时常可惜前辈们所著的医书古籍未能流传下来。

好在今日能有幸见到诸位前辈,晚辈有一个不情之请,前辈们所著的医书可否借晚辈抄录一份,如此珍贵医典失传,实在是医家之不幸,万民之不幸。”

在一众葛衣粗麻中,身着云锦华服的朱橚实在鹤立鸡群,而且他的衣服上还绣着五爪龙纹,一看就知道身份不简单。

凡是汉朝之后的人都能一眼看出对方是皇族。

几人听到朱橚的话,着实惊讶了一把。能这么重视方技的皇族可不多见,华佗等人都忍不住怀疑——难道后世开始重视方技家了?

同样经历过古籍失传的孙思邈对朱橚的话深有同感,当即赞成道:“小友的请求,亦是老夫的请求,因为战乱而失传的医书古籍实在太多了。

老夫回去后会收录大唐现存的医书,若下次还能上来,定将书带上来。”

其他三人纷纷表示他们也一样。

“在下可不可以也加入?”

“在下也想加入。”

……

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形成了以朱橚、孙思邈等人为中心的圈子。

朱橚见围过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问道:“诸位都是大夫吗?”

紧接着他就听到了一个又一个被称为神医的名字。

“在下淳于意。”

这是西汉年间的仓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和扁鹊合并立传,即《扁鹊仓公列传》。

缇萦救父也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下董奉。”

这位是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名医,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人。

“在下皇甫谧。”

这是魏晋年间的名医,史上第一位撰写针炎学术的医家,他的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每个学针灸的人都必看的医典。

“在下钱乙。”

这是北宋年间的名医,医术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及,尤擅儿科,著有《伤寒论发微》《婴孺论》《钱氏小儿方》等传世医书。

“在下宋慈。”

朱橚眼睛都瞪圆了,这位虽不是名医,但经历更是了不得,南宋宋宁宗时期的进士,宋理宗时,做了江西提点刑狱的幕僚,从此开启了其不平凡的一生。

他总结了前人经验和自己四任提点刑狱期间检验的心得,撰成《洗冤集录》这等传世名著。

“在下甄权。”

“在下甄立言。”

甄权与甄立言是兄弟,二人都是生于南朝梁年间,卒于唐贞观年间,是大唐年间的名医,兄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弟甄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

……

朱橚对明朝之前的名医如数家珍,看着这些前辈恨不得上前拜师。

当然也有一些感觉听过,但是没什么印象的,比如自称医官夏无且的,他就实在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

还有一些他很确定没听过的,比如留着辫子头的叶桂等人,清朝的人他怎么可能听说过。

直到——

“在下李时珍,见过周王。”

朱橚眨了眨眼,“你认得我?”

李时珍默了一瞬,“先前不认得,但听周王所言,便知道阁下定是太.祖之五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