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其他类型>回到明末做枭雄> 第四百九十七章 懿安皇后的暗示!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九十七章 懿安皇后的暗示!(1 / 2)

“之前女真鞑子、蒙古鞑子集结八万之众大举南下,兵锋直指榆林镇,榆林镇若是抵挡不住,大明的西北地区便会被鞑子们的铁蹄随意蹂躏,官民人等必定死伤无数!

为了此事,朕是忧心忡忡,连续一个多月寝食难安啊!

现在好了,承赖天地、神灵、祖宗保佑,西北之役,我军大获全胜,鞑子们损失惨重、仓皇北窜,短期内无力再来侵犯,朕总算可以松口气了,哈哈!”

谈到西北战事,崇祯帝—朱由检是眉飞色舞、异常高兴,原因有二:

一是大战获胜,缴获极多,挽回了不利局势,涨了大明朝廷的威风。

二是三边总督杨鹤在捷报中提出一个建议:携大胜之余威,重建榆林前卫,而后以此为基础,收复整个河套平原!

比较起来,第二个原因更加重要!

要知道,大明立国至今二百六十多年了,一直号称是天朝上邦、泱泱大国,实则从洪武、永乐两朝以后,大明的国势便在慢慢的衰退,国土面积同样在慢慢减少。

明宣宗—宣德年间,因为国力无法支撑消耗,被迫放弃了安南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余县的地盘!

明英宗—天顺年间,彻底失去河套平原的控制权!

明武宗—正德年间,失去了西北重镇—哈密卫!

明世宗—嘉靖年间,失去了关西七卫!

万历、泰昌、天启三朝,丢失了辽东的大片土地,只剩下了锦州、宁远、山海关几座重镇,苦苦支撑危局!

……

现如今,西北大捷,携胜利之余威,重建榆林前卫,进而恢复整个河套平原!

若真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意味着大明中兴,收复故土!

意味着自己这个崇祯皇帝,远胜之前的天启、泰昌、万历、隆庆……正统、宣德等十几位皇帝,乃是有道明君,必能万民称颂、青史流芳!

想到这些,崇祯帝—朱由检不高兴才怪呢,而在高兴之余,自然要谈一谈战后论功行赏的事情了。

而这次西北大捷的第一功臣非秦锋莫属,这一点,连不懂军事的周皇后都非常明白,于是开口说道:

“臣妾记的,崇祯三年,女真鞑子大举进犯京畿,秦锋将军是第一个前来护驾勤王的边将,而后率领本部人马,驰骋沙场、连战连捷,还保住了天寿山的一众皇陵,立下了不世之功!

崇祯六年,女真鞑子大举进犯山西北部,又是秦锋将军率领本部人马,浴血沙场、连战连捷,将凶恶的女真鞑子们赶出了边墙,立下大功!

这一次,又是秦锋将军冲锋陷阵、大败鞑子,保大明西北地区无恙,真可谓是常胜将军、国之栋梁!

陛下,秦锋将军立下这般大功劳,您是如何予以封赏的呢?”

“嗯,此番西北大捷,秦将军的功劳最大,朕自然要重重封赏一番了,不过嘛……温阁老做事拖沓了一些,尚未将立功将士的人名单呈送上来,故而这封赏之事,过几天朕才能御笔朱批!”

……

内阁首辅—温体仁真的没有将立功将士的人名单呈送上来吗?

事实上,温体仁刚才禀报西北战事之时,已经将立功将士人名单呈送上来了,排在首位的正是秦锋,并拟好了四项封赏:

第一,恢复榆林前卫,加封秦锋为卫指挥使(正三品),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第二,赏赐大红色飞鱼服一件,以示荣耀。

第三,追赠秦家祖上三代为宣武将军(从四品,散官),并赏银五千两,用来重修坟茔、重建墓碑。

第四,赏赐黄金两千两、白银两万两、蜀锦一千匹、茶叶一千封、瓷器一百箱……其余财物若干。

按理来说,以秦锋立下的偌大功劳,如此封赏一点都不为过,可是崇祯帝—朱由检没有批准,原因是忌惮!

忌惮秦锋的能力太强、声望越来越高!

忌惮秦锋年纪太轻、崛起速度太快!

更忌惮秦锋掌握的兵权越来越大,以后会拥兵自重、难以驾驭!

可是秦锋以少胜多,大败女真、蒙古联军,稳住了大明的西北边防,如此大功,若不厚加赏赐一番,又实在说不过去。

真是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这点小心思又不能当面说出来,只好将责任推到了内阁首辅—温体仁身上,说他没有将立功将士的人名单呈送上来,故而才没有立刻封赏秦锋!

对于崇祯帝—朱由检的这番说辞,周皇后比较单纯,又不熟悉朝廷政务流程,故而信以为真了。

懿安皇后—张嫣就不同了,蕙质兰心,又有政治头脑,立刻意识到其中有问题,而后略加思索,便猜出了其中原因。

随即目视崇祯帝—朱由检,暗暗叹息了一声。

自己这位小叔子,勤政、节俭、不贪图女色、不贪图享受、不宠信阉宦、不宠信外戚……可谓是优点多多。

因此上,自己当初才苦劝夫君,兄终弟及、传予皇位,希望大明朝能出一位明君,挽回江河日下的国势!

没想到的是,这位小叔子别的方面都挺好,却有一个巨大的性格缺陷,就是心胸狭窄、猜忌多疑!

一个皇帝,整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