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卷阅读161(1 / 2)

适的台阶——阿四。

玉照点点阿四的脑门:“阿四也长大了,你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了。”

阿四也不是完全心里有数,有一点她就拿不准:“老裴相抓学习抓得紧吗?眼睛年老昏花没有?我要是找人代笔写习作她能认得出不?”

玉照同情挪开眼,不与阿四对视:“你到时候就知道了。”

越老的,抓学习越紧。

阿四乐观地想,裴道从前都说她大母不管孙辈的事,说不定老裴相是个喜欢放养的。

*

玉照如约带着阿四在西市观赏百戏,角斗、吞刀、吐火……阿四撒了一地铜钱,坐上车还在回味俳优击鼓歌唱。

世族多连枝同气,崔家与赵家数代联姻,两家在鼎都内的宅院也离得不远。前往赵家的路上,玉照指着一阀阅焕然的巨宅介绍:“哝,这就是崔家。”

阿四探头望两眼:“怎么好好的人家门口还要立柱子?”

“这可不是普通的柱子,就跟我们宗庙一样,写的是家族的功业。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这玩意叫阀阅。”玉照显然是对这些东西敬谢不敏的,“民间声望最高的,就是崔家,我那没长眼的亲娘这么多年和崔家纠缠不休,看中的就是这玩意。”

阿四不理解,大为震撼:“就只是为了这个?两根柱子?说得再好听那也只是两根柱子呀,家门口竖柱子……不,竖阀阅难道还能得道升仙么?不如宗庙,好歹我们宗庙供养了巫女,不算白建一大房子。”

玉照一笑:“传家的可不止阀阅,还有经书,朝堂上非进士不得为宰相,正是因为世族多攻明经科,所以进士科出身的士人多受提拔。”

原来其中还有这些事,阿四若有所思:“怪不得我听弘文馆的学士说赵老头的孙男也考了明经科,原来是惯例了。”

不久,马车停下,车夫摆好脚垫,轻扣问候:“嗣王,到赵宅了。”

鼎都内坊市排布,宅门多开在坊内,只有极少数的人家能拥有自家外接的大门。阿四来的时辰刚好,接亲的障车未归,赵家女得知嗣端王和四公主到来,一身绯红华服来迎接。

阿四坦然受礼,率先走进厅堂坐下,玉照落后阿四半步,两人同坐一席。今日成婚的赵家女再三告罪,才出门去忙碌,换来在家的赵老头陪客。

阿四半点不记仇,和赵老头聊得开心:“赵吏部呀,刚才的新人怎穿红色深衣,要是我没记错,应该是青色?”

赵老头才是真不记恨的那个,解释通俗易懂:“成婚穿着自然是能穿最好的,我家女孙不才,承蒙圣恩任五品,能穿绯色。今日大喜,能再越级穿着,故而穿深绯色官服配金带。”

第121章

障车到府外, 新人再庭院中还有一些流程要走,赵老头就问阿四要不要出门观礼。阿四今儿本就是被玉照拉着来的,能少参合绝不动腿, 她连连摇头:“不用管我, 你有事就只管去吧。”

大概半个时辰后,繁杂的流程终于走完, 青帐内合卺结发, 宾客恭喜声阵阵, 宴席一道道送上桌案。观礼的宾客进入厅堂先向阿四和玉照问好, 随后就坐。

来来往往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和玉照聊两句,阿四一心埋头吃饭, 绝不给人搭讪的机会。

只到今夜的主角端着酒杯走到桌案前, 阿四也吃得差不多了, 擦擦嘴,抬起头打量来者。赵家女和崔家男一向是般配的,大差不差的家室、同样出众的外貌、同穿红衣, 对外展露的神态也相差无几。

阿四和玉照坐着,两个新人自然也要跪坐,彼此间饮酒一杯, 算是成全了今日的喜事。

崔大郎精神不错,与玉照说话时咬牙称一声“嗣王”, 兄妹俩简单地聊了几句近况。女方的主场,男方的母亲是不在的,为此阿四暗地松了一口气。

等两人走开,阿四问:“玉照阿姊知道他们的生活如何吗?”

他们指的是临月和崔大郎。

玉照放下酒杯, 惋惜地望着赵家女离开的背影:“我家大母每月都要送财帛,外出时十次有一次会带上我阿娘, 就是为了让他们在外不受凄凉。比起从前的日子是不成的,但也比一般官宦人家过得要好了。宗室子嗣稀少,连带着我这个除名的阿兄也金贵起来,在外也能被叫一声崔公子。就是可惜了赵家娘子,我这阿兄摆在屋里看看也就罢了,娶回家是有麻烦的。”

“麻烦?什么麻烦?”阿四好奇。

“他在外的知己很多。”玉照挑挑拣拣桌上的菜肴,漫不经心地说,“除开姬难,当时姓姬的青年男人只有他一个,要不是我们还在弘文馆就读,可能连私生子都冒出来了。你知道的,汉朝武帝的卫太子刘据死后,他的孙子还能从茫茫人海中被找出来登基。只要能弄到一个能证明是姬家血脉的孩子,将来如何犹未可知呢。”

顾及厅堂人多口杂,玉照立刻咧嘴接上话:“说不定就能从我手里继承了王府。”

敏感的话题不适合在大庭广众议论,阿四左右探看,问道:“今儿你的阿娘没来吗?”

“她?”玉照叹气也掩不住勾起的嘴角,“我阿娘过得好着呢,宝贝男儿嫁出去了,她要留在崔家招待宾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