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卷阅读186(1 / 2)

的赋税。但田地与赋税是一并要负担的,一旦未婚女男结婚,田租和绢棉调则更重,到了百姓无力负担而不婚嫁的地步。”

皇帝一见阿四眼中放光,再提醒道:“这可不是你阿姊们的不婚嫁,是足以压死人的重税。因此,我朝不授女子田地,不加收赋税,反倒是减轻了女子生活的负担。”

而阿四想要真正地帮助到庶民女子,必须既给田地又少收租调,这并非是做不到,而是违背了整个统治阶级的汲取目标。阿四从小到大的教育里,治国理政,不是给百姓做慈善的,而是如何合理地从百姓身上盘剥更多的财帛又不能让百姓流亡,而是尽力让百姓做温顺的羔羊。

自秦时起,便是如此。秦被称之为暴秦,就是因为他开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开头。

无论是北魏、隋,还是大周,授田于百姓,或许真有那么一些为百姓考虑的心思,但现实是这田地是归属朝廷的,是朝廷租给庶民的,是每年要交税的。

阿四伸出一根指头试探问:“十亩,仅仅十亩,不收税。”

“大周有户六百五十万,大致四千万人,便是其中只有四百万需要重新授田的适龄女子,阿四知道需要多少亩田地吗?”皇帝不但要考虑庶民的生活,还要考量北境的军队,考虑文武百官和宗亲上下的衣食住行,甚至于阿四刚才喝下的那一杯石榴汁。

这计算对阿四来说很简单,飞快回答:“四千万亩地。”

皇帝淡笑:“这已将近举国耕地中的一成了。”

阿四脱口而出:“十分之一的人分到十分之一的田地不是刚好吗?”

皇帝但笑不语,阿四随后明白过来。

这世上最难就是公平二字,要从哪里变出这四千万亩地分给女人?

只论永业田,单单一位亲王就要授田一百顷、职事官一品六十顷、上柱国三十顷,往下逐一递减,直至五顷。而普通成丁总授田一顷(五十亩),其中永业田只有二十亩。

冬婳不知何时离开内殿,取回一卷书展开,指出一页给阿四看。

开头便是某位宰相的陈述:“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

百姓为什么要流亡呢?

无非是衣食不能保障,受剥削过甚。

即便皇帝如何节俭,官僚也会监守自盗。再加上日益成势的世家隐匿人口,百姓为避税主动逃离……朝廷想要维持住目前的局面,很难不增长赋税。一旦增税,这种局面只会更糟糕。

这不是当今皇帝造成的局面,而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经历的,只有开国之君能少面对一些——那个时候能够分给百姓的空余土地多,世家大族和上任的新官也没能来得及形成汲取手段。

哪怕是人人称颂的太宗时期,一户人家能有五十亩地,其中将近三成要用来应付各种赋税,剩下的粮食也仅仅足够一家五口半饿半饱。

整个官场从开始就注定日益腐败,皇帝不可能以一己之力监察全国官吏,即便再严苛的法律,派遣御史监察地方的次数再多,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

再者,正如谢大学士所说的,世家之间羁绊深厚。

大族与大族之间自有微妙的默契,没有人能保证走在河边永远不湿鞋,所谓刑不上大夫,今天我给你留一线生机,来日你给我留一线生机,大家吃相都优雅好看,贵族才能世世代代是贵族。

就连皇族也是如此,二王三恪礼保证亡国的皇族能在新朝代继续富贵,因此旧势力对新势力也不会拼死抵抗。皇族本身也是其中一员,皇帝面对世家大族的集团也会倍感无力。

科举给皇帝开辟了一条新的用人途径,但科举出身的寒门子,一代、二代勉强能称之寒门出身,等到三代四代,也是三世四世的官宦世家,又与寻常世家何异?

上辈子读过的杂七杂八的书籍终究有些用处,至少明白地告诉了阿四历史奇怪的轮回。等到土地兼并严重到大量百姓无法生存成为流民和乱兵,朝廷也无法收回足够的财帛支撑运转,各地兴起有财有势的“土皇帝”……新一场乱世轰轰烈烈开场,又是一轮“盛世”。

阿四满头冷汗,放下书卷,头一回有笑不出来的感觉:“这就是人在山中、不识前路的滋味吗?”

第140章

都说老马识途, 阿四坚信自己只是阅历太浅,才暂时走不出这片山林迷雾,作为小马驹应该先锻炼自己, 将来再考虑掌握方向的大事。

以如今的生产力, 指望教育启发民智是做不到的。即便她想让人往西边取经,但这时候科技还没发展, 大周是最富裕发达的所在。指望自己一个人, 拯救天下人那是神灵才能做到的事。阿四只能尽量地去改变, 走一步看一步。

改变大周所有子民的生活情况是做不到的, 但可以利用法律、诏令尽可能地缓和矛盾。既然世家大族吃的多,那就想办法让她们吐出来, 贪官污吏难以整治, 那就加强管理, 严刑峻法,就算不能根治,能稍稍缓解也是很好的。

即使她什么都不懂, 也知道产量大的作物来自海外,需要漂洋过海去寻找。这一点上就要召集熟练的工匠和水手,慢慢培养, 用数十年乃至于上百年的时间去积累经验……只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