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其他类型>入编的那些事儿> 第5章 申论80分秘诀都在这里了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申论80分秘诀都在这里了(1 / 2)

很多人在学习申论的时候,总是拿命运来说话。我看过知乎里一些所谓的上岸大神写的推送,我大概看完第一句话我就不想看了。很多人在知乎写文章真的就是在圈流量,说话根本不负责任。申论如果真的按照有些人所说的玄学,那国家还设置申论这门考试科目的意义在哪里呢?

申论并非玄学,而是需要遵循各地改卷规律,每个地方的改卷尺度不同,制定的评分规则和要点不同,当然就会出现不同的分差了,为此我简单分享一下我了解到的评分规则。你可以说我胡说八道,但是请相信我的学生好好看完文字并纠正下自己的作答思路。

第一,申论有固定的评分规则。每个地方都有固定的评分规则,绝大多数申论的评分规则都很短。一个题目要求500字,评分要点可能还不到150字。在阅卷人的眼里,根本不会看你冗长的废话,他们改卷只会去扣字眼改。这就是我通常跟学生讲的关键词,只要出现踩分关键词就给分,无论你这个要点有没有逻辑或者语言通顺还是不通顺,阅卷人都会给你分。这就是为啥有的裸考学生莫名其妙就考了70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这个分数怎么来的。但是,你复盘回忆一下你做题的过程,你肯定是材料里有啥抄啥,不会自己乱演伸。很多人不相信这种做法,觉得申论不可能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事实上申论就是考你理解材料和概括材料的能力。申论大纲从来没有说,申论需要考察你的拓展思维,除非是作文。客观题都是依据材料来理解概括,既然是理解材料并概括材料,又何谈延展或者要点逻辑一说呢?申论不是像公式一样学的学习太死,必须回归到材料里进行提炼分析和理解。客观题靠背是不管用的,客观题一切都是要分析和梳理材料的逻辑以及提炼和概括材料的关键词。

第二,申论不要钻牛角尖。有学生在做申论题的时候总喜欢钻牛角尖,我一直在说申论思维就是材料,但是还有很多人理解不了,总认为概括摘抄有些突兀。但是,事实上你真的概括到了要点了吗?很多小白总说自己作文写的不好,其实作文根本没那么大的差距,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客观题。做客观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不同思维势必造成不同的理解材料能力。很多人在理解材料上总是出现偏差,其实要点就在材料里,可是很多人就是眼瞎。所以,我每次都在奉劝天然派,请宁可超字数写要点,也不要少写要点。

第三,各地评分规则有差异。河北评分规则是全国最严格的,只要一个字跟答案不一样就是零分,哪怕同义句或者同义词都是零分。所以,这个地方的考生一定要注重细节,把原词原句抄准确了,不然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山西县级以上评分规则也很严格,但是山西评分讲究只要要点跟答案相近就有分数,偏差太大没分数。但是,我们考生平时要练习到概括出来的要点就是贴材料原词原句,只要这样你才大概率可能拿到不错的分数。靠碰运气几乎不可能拿高分。

天津的改卷是最没节操的地方,只要是在天津考过的考生都会清楚,改卷人简直就是混任务,如果你没及格,估计你很走运碰到了一个外地改卷老师,尤其是碰到了山东人改卷你就惨了。所以,天津只要申论答完了你大概率就有一个不错的分数,在天津是行测大神捡漏的地方,行测好的考天津一考一个准。

河南的改卷每年尺度都会在忽高忽低之间徘徊。一年高一年低,河南的改卷尺度有点像14年之前的国考改卷尺度。河南的改卷严格起来是非常苛刻的,只要有一个字跟要点不一致就没有分数,所以河南有时候申论分数并不高。在河南做申论题目必须要注重一下材料细节,要点一定要跟材料一样,还要注重下逻辑,河南改卷讲究逻辑清晰,所以你需要在提炼要点的时候稍微对逻辑组装一下。

安徽湖南江西这三个地方的改卷尺度稍微有些不同。安徽湖南每年的改卷都是正常,只要学生的要点跟评分差不多一致就会给分,要点并没有那么的精细。

江西就不同了,江西15-18年的改卷尺度是非常严格的。19年经过内部开会以后把改卷尺度稍微调整了一下。因此,江西考生在做申论的时候我还是奉劝各位一定要踩好材料关键词和关键句,千万不要自己延伸。

福建、广东、海南这几个沿海地方,在改卷尺度上几乎是没有节操的,所以这三个地方的人只需要答完,把材料抄好就会赢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东北三省改卷尺度各不一样。黑龙江和吉林的改卷尺度类似,只要是材料原话就是得分点,基本上在黑龙江和吉林你抄好了就可以考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是辽宁的改卷尺度就不同了,辽宁的试卷出的很灵活。有些题目并不是抄材料就可以解决,辽宁试卷需要有一定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关靠抄材料解决不了问题。但是问题就来了,往往是这种需要自己提炼的答案可能就会跟评分规则提炼出来的不一致,谁知道阅卷人是如何写答案的或者你概括出来的这个答案如何跟他保持一致。这就是看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了,即便需要提炼也不可能脱离材料,还是在材料里理解概括,不要延伸过度即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