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其他类型>都重生了咋还学医呢> 第69章 学中医学的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9章 学中医学的(1 / 2)

大年初一,一切归于平静。

杨鑫早早起来练了下八部金刚功后,就开始看医书。

把自己的医书借给马老师后,杨鑫就又在孔夫子旧书网买了几本。

伤寒论便是他的首选。

如果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那么半部伤寒论就可以治疗世上大部分疾病。

前提是你得融会贯通。

伤寒论作为医圣张仲景的精华之作,其核心的六经辨证,更是一绝。

它清晰地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有奇效。

很多对肿瘤癌症以及各种疑难杂症有效的经方,都出自伤寒论。

这本跨越千年的医书,仍对当今的疾病疗效显著,别人用医圣这个名头许是沾了光,但张仲景用这个名头,那就是医圣沾了光。

尽管伤寒论他已经读了不下几十遍,全篇更是都背诵过很多次。

依旧不得不感叹,写出这本医书的人,简直跟神一样。

很多疾病的经方思路,你根本就摸不透,就拿治疗糖尿病的白虎人参汤来说。

每一味药单独拿出来,降糖的效果都不明显,甚至有些中药还有升糖的作用。

像粳米,甘草,一个是碳水化合物,一个是甜的。

这两个东西按照现代医学分析成分的话,都是含糖的物质。

可这两个东西组合到一起,却能起到降糖的作用。

最神奇的是,白虎人参汤每一份中药之间的配比都固定了,有人尝试过改变白虎人参汤的配伍比例,可无论是增加药材的分量,还是减少药材的分量,亦或是把某一种或几种药材减去,这份白虎人参汤的降糖效果,都比不上原来的配比。

它就像黄金分割线一样,独一无二。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这就是白虎人参汤最佳的配伍比例。

张仲景已经给出正确答案,至今,也很少有中医知道为什么白虎人参汤这么配比,降糖的效果最好。

有人猜测张仲景是根据易经数术配的方,也有人说是张仲景找人一个个试出来的。

总之没有一个最终的定性。

而像白虎人参汤这样的方子,伤寒论里有一百多个。

这还不算金匮要略。

现代的中医,若是能够创造一个经方能够流传千年,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比如李可老先生的破格救心汤。

从这就能看出,在中医界,为什么张仲景那么能打。

如今的中医,别说超越古人了,就算比肩,都是难上加难。

也难怪李可老先生在媒体面前公开承认,古代能叫的上名字的中医,都有起死回生之能。

仅开创一方的他,就挽救了无数心衰患者,更何况那些神医。

不过自从李可老先生去世后,他所开创的破格救心汤虽能救心衰患者,但无人敢用。

有能力问题,也有药典的规定,还有必须个人承担风险的勇气。

当一个医生在救人时,脖子上还悬着一把刀,一旦病人没救活,那把刀就会落下来,换了谁也不敢上。

虽然不想承认,但西医和中医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是双重标准。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中医所谓的违规操作,太难界定了。

比如附子,这味中药在药典的规定里,超过十五克就算违规。

可有些病,不大量用附子根本治不好,李可老先生在救治一些心衰、肾衰的患者,有时候附子能用到一两百克。

说白了,药典根本就不懂中药的药性,它完全是以分子思维来界定中药有没有毒。

毒在中医里,指的是偏性,当药材的偏性助长了你身体里的偏性,让你出现了阴阳失衡,五脏六腑不能正常运转,那么这药就是有毒的,反之,当药材的偏性抑制住了你身体里的偏性,让你阴阳得到平衡,五脏六腑功能恢复常态,那么无论药材中的成分是否有毒,这个药对你而言,就是无毒的。

中药从来都是复方,它会用君臣佐使的配伍方式,来放大每一味药的疗效,同时降低每一味药的副作用。

只能说,药典规范了所有中医的标准,即便是出医疗事故,也不会太大,当然,有些重病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疗效了。

那能否有人能在这样的规定中脱颖而出呢?

有,很难。

不说医学了,任何行业,当你不能够突破自己的时候,能力自然就会有桎梏,除非你不惜身。

前世的杨鑫没有抱怨过规则,如果出现开方必须要超出药典规定时,他会向上面申请,也会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