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5章 名声大噪(3 / 3)

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让自己的名字最终被刻在华夏音乐发展史上,被写进音乐教科书中。

排第一的自然是他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

这一点,其实周孝愚也有,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怎会达到如痴入魔的地步?

阿炳留下的六首原创曲子中,《二泉映月》源自他经常卖艺的场合,而琵琶曲《听松》则是他独自一人在河边练习琵琶时盘腿而坐的那块‘听松石’。

其次是阿炳对音乐技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追求。

这也可以看做阿炳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对命运的一种抗争。

即便双目失明,被周围的市民看做是一个不祥之人,即便饥一顿饱一顿,阿炳始终未放弃活下去的努力。

直到后来,他的二胡和琵琶被家中的老鼠咬坏后才如遭雷击,觉得这就是老天对他的警示,从此之后身体健康状态一落千丈。

最后,则是阿炳难以复制的命运遭遇。

周孝愚在系统剧本空间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目睹了阿炳的一生,略微的补齐了他当前阅历不足的短板。

然而,旁观者毕竟不是亲自体验者,始终是有差距的。

在人生阅历感悟这一块,周孝愚差了阿炳一大截。

一种乐器的大成到圆满,虽然最后仅仅只有10%的掌握度之差,然而这最后的一段距离,攀登的难度甚至超过了从0%到90%。

“我还差阿炳先生好大一截距离,不能放弃,也不能自满。”

周孝愚紧紧握住右拳,默默给自己加油鼓气。

对民乐技艺的追求,宛如在登山,越往后,坡度越高,难度越大,最终身边的同行者越来越少。

仅仅剩下孤独的自己。

不过,他有一点条件是阿炳拍马也赶不上的,那就是他现在生活的时代。

阿炳演奏的曲子在当时的群众眼中,只是‘沿街卖艺讨饭’的曲儿,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直到死后才被正名,才被大众接受。

而周孝愚起步就是一位艺人,甚至被冠上‘民乐神通’和‘民乐艺术家’的标签。

他的音乐不缺听众和认可。

假设将他和阿炳对调一下人生。

他不确定自己能否在阿炳生活的那个环境下,活过一年。

而阿炳先生,恐怕早已成了享誉全球的殿堂级大师,甚至能将自己的名字写进世界音乐发展史的教科书中。

想清楚这些后,周孝愚只觉得肩膀上忽然多了一根担子。

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沉重和负担。

似乎在黑暗中,总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监督着他,督促着他不要浪费现在这么好的环境。

“我不如阿炳先生啊,还差得老远。”

周孝愚叹了一口气,起身来到厨房,准备给自己做一份晚餐,小小的犒劳一下自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