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其他类型>汉末第一兵法家> 第六百八十四章 印刷术的前置技术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八十四章 印刷术的前置技术(2 / 3)

,也好早日使凋板术于尔等手中光大,到时,尔等凭次青史留名亦非不能。”

总之,凋板术在李孟羲这里,只有了基础原理,而若讲质量,讲效率,该用什么木材,该用什么工具,木材又该怎么处理,凋刻手法又该怎样,李孟羲一概不知。

所以,凋板术则就需要在匠人们手中一步步完成。

除凋板术以外,另有活字印刷术,这个活字印刷术,原理又不同了,乃是以木头刻成字,或者以黏土烧成字,然后排列组合,和凋板术相比,活字印刷术更高效,更接近现代的印刷机,潜力更大。

除了字模,活字印刷术配套的另一个关键是排字系统,既,一套如何快速有效的将大量文字排列出所需内容的方法。

这需要建立一个文字系统,以使能轻易找到所需字模,还有,一个个小方块字模要排成整齐的行竖,自然也需要特定的框架工具。

用字模印出字倒简单的很,可是高效高质量的运用活字印刷术,却并不简单。

匠人们各自忙碌去了,准备开始着手制作第一批字版,李孟羲此时则在想一件事,有关字体的问题。

已经决定在军中大规模推广简化文字了,因简体字辩识和学习简单的多少,有助于提高文字普及效率。

那么既然已经决定在军中普及简化字体了,那与之配套的,印刷术,书籍,也自然最好是简体字。

问题在于,军中不仅是有大量文盲,随后势力扩大,还会有很多读书人。

那么,读书识字的人用繁体字,义军却用简体字,这两者能不能容入一个系统,又或者,会不会造成大规模的交流和文字政令的混乱。

认真想了想,似乎,只能能写繁体字,也就能认得简体字,也就是说,交流其实障碍不大。

再有,谁势大谁是少数,要是义军十几万几十万,乃是日后百万千万文盲,都学会了简体字,都用简体字,那反而,大汉用繁体字的读书人,才反而是少数,反而是非主流。

简体字不是问题。

除了字体,还有一处,就是如果用纸张印刷书籍了,那到底是按惯例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竖着印,还是从上到下印?

针对此一问题,李孟羲觉得,有必要革新书写方式了。

纸张与竹简这两种不同的书写材质本身就决定了这两者不能相容。

竹简时代,为什么字从上往下写,看的时候从右往左看?这是竹简本身特点决定了。

竹简一根根竖长,所以只能方便从上往下写,而根据竹简的体积和人写手的姿势,竹简卷起来是一大捆,大多数人写字普遍用右手,竹简打开方式只有两种,要么向左抻开,要么向右抻开,向右抻开,卷起的一部分竹简在左,这样,从右向左,手一直放在平的地方。

而竹简若从左向右,那么右手就得被竹简支起来,而竹简一卷很长,要是矮几够长还无所谓,而要是地方不够长,手被担着,写着很别扭。

所以,从上往下,从左到右,这是竹简最舒服最高效的书写方式。

而纸呢?一张纸,如果是竖着从右往左写,那么右肘就得不停的抬着避免和墨迹触碰,写起字来很不舒服。

除去左右,在纸上写字,横着写快还是竖着写快?毫无疑问,横着。

横着写字,胳膊肘可以定在一点,手和笔只要以手肘稍微转动一下就能往下写,连续性很强。

而要是从上往下,写不两个字,就得动一下手肘,就得停一下。

只此处一个写作习惯的区别,横着写比竖着写快了好几成。

全天下都选择横着写的话,意味着,所有的书写工作效率都提高好几成,意味着知识产出效率提高了好几成,这一点,事关重大。

还有,横着写天然适合写一些长的数学的公式计算,天然的适合科学。

而若竖着,一个加减乘除写了一长条,看半天看不明白。

所以,当造纸术开始成熟,当纸开始大规模生产,当印刷术开始普及,从这时开始,直接把书写方式直接改了吧。

若说天下人习惯了,若说从来如此为何要改,天下人还习惯了没有印刷术呢,从来如此,便就对吗?古代两千年都是从上往下写,便就对吗?古代两千年之久,科学蒙昧于角落里,不追究究竟,循规蹈矩,便就对吗?

明明,纸张发明以后,最高效方便的书写方式已经是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了,为何长达两千年之久,别扭的按低效率的书写方式写了两千年之久,是否从此处便意味着,中原的创新力已经开始逐步消失了。

——

午后,匠人们做好了字模送到了城主府。

两套字幕,一套凋板,一套木字。

凋板乃一块枣木板,上边刻着不多的五行凹字,看字体,全是反字。

拿来墨水在木板上刷了一层墨水,这开始第一步,李孟羲就发现了问题。

问题在墨水和刷墨本身。

因为是拿着毛笔刷的,蘸的墨水太多了,以至于刷完字板湿漉漉的很多墨,这要是把纸印下去,直接一团黑了。

问题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张飞找来一个破麻布,稍微把字板擦了一下,擦的半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