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其他类型>代晋> 第六九三章 失误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九三章 失误(1 / 2)

但是,秦军渡河的战线很长。寿阳淮水边的防御寨堡集中于颖水于淮水交叉之地的开阔渡口。绵延3里之长。本来,这是足够防御正常攻击的。但此次秦军的数量可不是1般情形之下的进攻。1千多艘各种船只的强渡,战线拉长到45里之宽。谢石的两万兵马被无限拉长,弓箭手集中防守的寨堡区域之外,便鞭长莫及了。

渡河进行了1个时辰,西侧河堤陡坡被秦军突破了78处缺口。秦军兵马踩着泥水潮水般的涌上大堤,冲到岸上。

谢石忙调集兵马来冲杀拦截,双方纠缠在河岸上厮杀在1起。秦军这1趟进攻便运送了近1万8千名步兵过河,冲上河堤的有数千人,1时之间怎能逼退。

兵马厮杀纠缠在1起的时候,空船空筏回转,开始运送第2批秦军渡河。而两侧河岸相继突破之后,更多的秦军从两侧上岸,更牵扯了守军精力。

当第2批8千秦军渡河成功之后,谢石意识到不能纠缠下去了。虽然杀了数千秦军,但如此纠缠下去,恐怕要被秦军拖在这里。

谢石下达了撤兵的命令。然而,指挥渡河的骠骑将军张蚝哪里肯放过这股晋军。河岸上的阻击让他的先锋军死伤惨重,死伤了3千多人。张蚝打仗是出了名的报复心强,不肯吃亏的主。但凡被他找到机会,必是要找回场子的。

张蚝下令渡河的兵马死死缠住晋军,同时,第3波渡河集中运送了3千骑兵过去。

谢石率军且战且退,向着寿阳城方向退却。寿阳距离河岸十余里,平素大半个时辰便可抵达。但是在秦军的纠缠之下,1个时辰才行了56里。

而此刻,晋军的噩梦开始了。3千铁骑上岸之后冲锋而来。斜刺里冲入晋军阵中,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谢石的手下的兵马基本都是步兵,用来阻击秦军渡河的弓箭手居多,根本经不起冲锋。

阵型被骑兵冲的708落,更多的秦军兵马追上来围杀。晋军只得拼死抵抗,1时间场面混乱,被秦军1小队1小队的绞杀。

寿阳城头上,桓伊虽然早就警告了谢石这样的危险,但是阻止未果。眼见此情形,只得冒险集结兵马出城来救援。

未时时分,桓伊集结了城中全部骑兵5千余人,从北城门攻出救援。此刻,苻融刚刚渡河,他觉得要站稳脚跟,接应后续兵马过河,巩固滩头比之眼前这些晋军更重要。现在兵马只渡过了不足4万,倘若对方倾巢而出厮杀,未必能占到便宜,反而会出意外。

于是苻融下令,命张蚝撤回兵马,不得坏了大事。张蚝这才不情不愿的下令撤兵。

桓伊自然也见好就收,掩护谢石率领1万多残兵败将撤回寿阳城。

仅仅大半天时间的战斗,最后清点损失的兵马,居然死伤了5千余。虽然给秦军造成的死伤也有这个数量,但是这样的交换显然是亏的。谢石悔之莫及,早知道如此,便该听从桓伊的劝告,白白损失了数千兵马。

桓伊虽然心中也很不快,但还是安慰谢石,好歹算是能够回到城中。最坏的结果是,被敌人纠缠住之后,1路厮杀到城门口。届时便连救援也不能了。

谢石自责自己的失误。他是个直性子的人,觉得自己犯了错误,当即写奏折将此战的失误之责全部揽在自己身上。

然而,在晋国和秦国两国之间的这次大战之后,对于寿阳战事的总结和谈论之中,许多人却都认为谢石的做法是正确的。

包括李徽在内的众多领军将领都认为谢石没有错。真正犯下过错的反而是桓伊。

谢石于淮水边阻击秦人渡河,乃是最好的击溃秦人的机会。正所谓‘渡河未济,击其中流。’,秦军十几万大军强渡淮水之时,也是他们最为脆弱的时候。苻融仗着兵马优势强渡,但其船只其实并不能1次性运送太多的兵马渡河。

如果桓伊能和谢石1起,将寿阳城中的兵马全部拉出来。6万大军于南岸进行防守,数万弓箭手的阻击,将会给秦军带来海量的伤亡。

事前在淮水上如果再能多布置1些阻碍登岸的障碍物,便能够给与弓箭手大量的射击时间。如能够准备1些火箭,对船只进行射击烧毁,更能毁掉1批敌军的船只,令其后续渡河兵马后继无力。

寿阳军中还有骑兵6千余,以6千骑兵作为机动兵马,对强行登岸的敌人进行彻底的围剿。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措施可以为之。但是桓伊都没有做。错失了在秦军最脆弱的时候,给与对方强力打击的机会。

这其实是作为淮南太守,长期驻守于寿阳的桓伊应该做的。桓伊的失误在于,从1开始他便认为,凭借寿阳完备的城池防御体系守城,消耗敌人的同时,等待北府军西进救援。这种固守待援的稳妥想法,事实上让秦军轻松的渡过了淮水屏障,而没有遭受到太大的损失。这是严重的作战失误。

桓伊作为大晋名将,关键时候不能正确的抓住战机,给予秦军迎头痛击。不得不说,对于他个人的风评而言损害甚大,对于如今的整个战局而言,也让自己陷入了不利的被动的地步。

当然,或许在当时,桓伊在东西两线受挫的情形下,选择稳妥的做法,自有他的道理。但是,他的选择却造成了极大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