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其他类型>带着仓库闯古代> 第六百五十六章 军费富矿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五十六章 军费富矿(1 / 2)

此时的黑龙江行省,经过一年的拓荒,已经在三十六屯、双城子和绥芬河等地开垦出三万顷耕地,建立起国营农场五处。这对移民人口才五万多人的行省来说,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当然,这也是得益于大农业的理念和大量机械的运用,否则,光凭这点人,别说打仗和搞基建了,就是全都去抡镐头刨地,也种不了这么多地。

于得水估计,这三万顷地,秋后能打主粮十五到二十万吨。

什么概念?这是人均三四吨粮食的收成啊。二十万吨四百万斤粮食,可以养活八十万人。

所以,别看黑龙江行省刚开创的时候,穷的揭不开锅。但一年收成就可以年吃饱饭了。

皇帝英明啊!黑龙江这地方土也太肥了!

看着绿的发黑的庄稼,于得水不止一次感叹陈长生的深谋远虑。

当然,这些粮打出来,不可能都自己用,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就算驴马都吃粮食,也足足够。于得水准备将一部分粮食运往东瀛郡,毕竟东瀛郡也归黑龙江行省管。

再拿出一部分,运回大凉本土去,去换更多的工业品,然后扩大再生产。

于得水的远期目标是建二十到三十个国营大农场,每个农场怎么也要开一两万顷地。也就是他要在任期内,在黑龙江为大凉开出五十万顷好地来。

当然,农业是一方面,工矿企业他也得管。

在海参崴,已经开始有了比较成熟的工商业。

大凉的商人嗅觉很敏锐。他们看到了黑龙江行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开发大移民的风向,所以撘乘大凉运输船来到海参崴,开商号,开作坊,开旅馆饭店,开铁匠铺子,开医馆。

海参崴现在已经有了几十家店铺,从大凉来此地经商或者做匠人的人数近千人。

这些人和东瀛郡移民不同,东瀛移民来这里,是两手空空,穷得只一身衣裤,而这些人是揣着银钱,带着机械和伙计来的,那是黑龙江行省的税收来源啊。

所以,姜士信死活都不愿意离开海参崴。

在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吏治管理之前,他就是天。这些商人得给他纳税,他才让人在海参崴经商。就是于得水来之后,姜士信也欺负他老实,商贩的好处照收不误。

但他被拿下了。

人家孙龙江是干事业的,不贪这点便宜。所以,于得水的人就顺理成章的接管了海参崴的管理权。

据海参崴县令估计,海参崴一地,税收银子就可达万两。

别看才一万两,但你得考虑海参崴有多少人,海参崴除了移民在这里落脚,又出发被送往内地之外,常驻人口也就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 ,一个人一年会产出一两的税银。

这已经相当高了,和大凉内地差不多了。对一个新生的城市来说,很不容易。

这只是税收方面,至于生产总值,那就无法估计了。

因为修造船厂,是属于大凉海军部门的,不能算。海参崴附近拥有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渔场,大凉渔民在这里打渔,在海参崴港落脚。整船的鱼不能算。

皮革商人和药材商收了皮货和药材,粗加工一下,就拿回大凉本土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售卖。这价值也无法估算。

当然,这些商贾代替大凉海军运输舰,给黑龙江行省运来大量的生活物资,也大大减轻了海军的运力压力,丰富了黑龙江移民的生活。加强了两地之间物资的流通,这是他们存在的真正价值。

所以,只海参崴一地,就已经富得流油。

于得水估计,等各地农场的粮食打完,运到大凉去,至少也能卖得几万两银子。

有了这些钱,他的总督衙门就能运作起来了。

毕竟,他得给各地衙门的公务员们开工资,否则就无法对这块土地进行真正的管理。

另外,于得水也了解陈长生的行事方式,他不可能一直给黑龙江行省投钱。人家皇帝陛下之所以开发黑龙江这块荒原,除了要搞一块粮食生产基地,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给帝国再增加一个经济引擎。

于得水之所以着急琢磨搞钱,是因为孙龙江找到他,向他要军费了。

“总督大人,要打败肃慎,目前我手上的军力不够,还需扩军四千到五千人。你看你给解决一下装备和粮饷。”

于得水没吱声,但也没反对。因为从大凉的惯例来看,除了五大集团军之外,的确都是各州郡出钱养自己的兵。

孙龙江的兵不属于五大集团军的甲种兵团,甚至连冀州军的乙种都算不上。现在只能算地方治安兵。中央补贴是一码事,只能是解决一部分,皇帝投钱给装备,至于养兵,当然是黑龙江自己的事儿了。

而肃慎国又在黑龙江行省的地界上,所以孙龙江增兵,于得水得心甘情愿的拿钱给他。

于得水也想了,黑龙江除了粮食能挣钱之外,再一大块就是矿产资源了。

煤炭石油钢铁暂时没条件大规模开发,开发出来,隔着个扶余国也没法运。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东宁的金矿。

开发金矿,那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只要能挖出金子,孙龙江就有了军费了。

但于得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