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寻常的处理方式对有关于这位自称黎明的杀手并不适用。” 他随后把新闻稿的内容复制了一遍,直接上传,似乎是想要留作存档。同时,宋乔雨也直接看见了这份文字的内容。 “这是……”宋乔雨没太多阅读的经验,但也熟悉这种文体,瞅见了前几行字就开始有些茫然,“新闻稿?难道接到爆料的记者还个个会专门替一个杀手编写新闻稿?” 就算生活常识浅薄如宋乔雨,也知道这种贸然发生行为通常会让自己丢了饭碗。 “你再看这篇。”刘澈也找到了另外一篇文章,在宋乔雨不明所以的目光下上传了过去。 这又是另外一种阐述的方式,不像是新闻稿,而更像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全篇的人名以绰号代称。 宋乔雨一开始还没发觉有什么问题,越看越发觉了不对劲——这和之前那篇语气严正的标准新闻稿,讲的竟然是同一个故事。 文体不同,文字迥异,几乎没有任何重合的地方,但同时分布在网络上大大小小的各个媒体,乃至几十个大小论坛,社交软件上。 而这样的信息,正一瞬千里的在网路上扩散,态势几乎毫无止尽。 “……你们的意思是。”宋乔雨有些艰涩的开口。以他自己只有上学时才存在的写作经验,实在有些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情况。 “绝大部分的网络平台,都不可能对用户所有发出的文字信息进行即时的审查。”梁安幽幽开口,“不只是媒体,现在信息扩散最厉害的是网友自发的传递。尤其是一些煽动性的话题,你越是阻止,别人越是传播。” 悠悠众口,封堵无法。 要是一个特定地方的一个特定文段也就罢了,这种毫无规律,甚至善用隐喻和故事性文体的无规律情报源,连目前的人工智能都难以手动筛除。 而即使让网警费老鼻子劲一一排查几十篇不同的文章,花费几天的时间以后,互联网上的这种东西也早已人尽皆知,隐瞒毫无用处了。 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有这样一个: 对于这样一个花大本钱进行情报转移的凶手,直白的对抗只会浪费大部分的警力,而且由于话题被大规模删除,还会引起更大的议论余波。 黎明的话术并不复杂:只字不提杀人无罪,通篇尽是罄竹难书。 他的文字无辜如清澈池塘里的白莲,只是从不同切入角度,把被宣告的受害者公开的底细透露个一干二净,都会涉及家属的隐私、警方会要求保密的内容。 别人会想,这样伟光正只是揭露犯罪者的文章,凭什么要被警方删除? 这是令警方极其无奈,却又必然产生的思考。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一开始的网民并不知道这件事与一起更接近私刑的谋杀相关,先入为主的观点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 信息差会导致误解,而警方若是为了撇清自己把这种愚蠢的“宣告”公之于众,反而给黎明扩大宣传的范围……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吗。 全部公开透明是不可能的,这只会让警方耻辱的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走。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之下,最后做出的理智选择便回到了原点。 最终的选择,是什么也不做。 刘澈也不是没经历过这种舆情的洗礼,更见过像宋乔雨一样第一次发现这种事实木若呆鸡的人,于是在一旁继续补充: “专案组也有猜测,想象黎明背后是不是有一个专业的写作团队——说来这个话题也滑稽,更像是一个笑话,或者虚构故事的内容。要不是这么多的文章同时在网络各处被编撰和发布,也没有人会相信这么离谱的猜测。” 就连猜测,也只是无奈之举。 “互联网这种东西,属实是被一位恶劣的罪犯给玩透了。” 梁安仰起了头,像是透过屋顶,看见了更远处的什么,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