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历史军事>游戏剧透历史:我的队友是孔明> 第十二章 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自有大儒为我辩经(1 / 2)

从宫中出来,太阳已经西斜,诸葛亮感到有些疲惫,就靠在了马车上,稍微歇息了一番,不过心中还在继续思索如今手边的几件事。

首先当然就是益州忠诚度下降之事。

刚才,诸葛亮和刘禅细细禀报了队友宋白刚刚提醒的益州忠诚度下降之事,并且也一起商议了下一步的应对思路。

结合队友宋白提供的情报,以及诸葛亮对益州局势的认识和判断,诸葛亮依然认为这次益州忠诚度下降之事,是以李严事件为导火索,以益州谶纬派为联络派系,可能会有部分益州大姓豪强参与的一次事件。

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大概就是目前大汉正在推行的新的人才选拔之法。

所以处置这件事,目前还不能着急介入,毕竟现在只是借助队友光幕提前知道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凉州推行新的人才选拔之法还在进行中,真正起事者并没有什么行动。

不过,诸葛亮倒是觉得现在可以从益州的谶纬派下手做些工作。

益州在两汉时也是文化昌盛之地,到了汉末之时,益州当地的士人文化传承,尤其是谶纬、占候、术数研究出现了一条明显师承脉络,缘起就是后汉章、顺之时的益州广汉郡杨统、杨厚父子。

益州本就有神秘谶纬学说传统,所以杨家谶纬、术数家学渊源流长,后来,杨统又跟从郑伯山学习,郑伯山擅长传授《河图洛书》,杨统从郑伯山那里学习了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从而名重一时。

后来杨厚继承了杨统的家学,历任安、顺、冲、质、桓五帝,在益州有三个弟子继承了他的学问,分别是董扶、任安和周舒,这三个人个个都是当世大儒、谶纬大家。

其中,董扶曾言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刘焉因而请求到益州担任州牧,不过这件事天子气最后在三十四年后应验在了先帝身上。

董扶这一派后来子弟逐渐泯然众人,任安和周舒则把自己的学问传承给了子弟。

其中任安传授弟子之中知名者有杜微、何宗、杜琼等人,杜琼在先帝之时就已经已经担任了议曹从事,谯周担任劝学从事,两个人一直任职至今,诸葛亮平时与他们也有接触,两个人都可以算是饱学之士。

而周舒之子是周群,其孙是周巨,三周都传承了二杨的谶纬之术,和杜琼、谯周一样,周群、周巨也都是益州士人的文坛领袖,所以当年先帝继承天命,杜琼、何宗、周巨、谯周都是位列名单之中的,不过正是这些人,在背地里对大汉、先帝有很多议论。

在队友宋白提供的提示中,周舒是把《春秋谶》中那句代汉者当涂高,解释为当涂高者是魏国的第一人,由此直接影响了整个益州士人对汉、魏的态度。

而正是在队友宋白的提示中,诸葛亮才知道就在几年前,杜琼和谯周就曾经在私下议论代汉者当涂高之语,而且明确依据“圣人取类而言”,把魏与阙联系,从而应对涂而高,把曹与诸曹司联系,从而对应众,这就是大汉末年谯周在宫中写下“众而大、具而授”的由来。

马车驶出了皇宫,此时街上的人依然还有不少,近几年大汉局势逐渐平稳,成都城中人口也逐渐增加,看着他们,诸葛亮心中会有一种满足。

这些谶语对陛下还是有一些影响的,他对这次的谶纬、术数之语还是很是在意的,这多少与陛下还年轻有关。

去年亲自领兵北上汉中,很是锻炼了行军作战的才能,但毕竟还是没有经历太大的风浪。

但对谶纬之术也有研究的诸葛亮心中却已经成竹在胸,任何谶纬之语都是有因才有果,不可能无端妄语。

汉末桓灵失察,天下丧乱,民怨沸腾,这才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语。

虽然世人很多都在纠结如何破解谶纬之术,但豪杰英雄都很明白,根本上讲,谶纬之语只能是行军作战、治理民政的辅助。

如今大汉疆域稳步增加,扭转了夷陵之战后危急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只要大汉稳步发展,这些谶纬之语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而且,再推演谶纬天命,难道还有队友宋白提供的光幕这般深具天命?

只要让这些益州谶纬派的领袖人物见识到光幕之神奇,这些人自然知道天命所归何处了,到时候他们想来会反过来传扬大汉所具备的天命了。

所以对待益州忠诚度下降之事,反而从这些谶纬派入手更加得心应手。

……

诸葛亮的马车继续在成都街上前行。

除了益州忠诚度下降之事,诸葛亮关心的第二件事则是凉州正在推进的新的人才选拔之法。

现在,凉州正在按照前期部署,推行增加了考试的新的人才选拔之法,等凉州完成了这次简拔人才的科举考试,益州也会接着展开。

本来诸葛亮还曾经设想先在凉州做一试行,随后再铺开到益州之地,这样虽然稳妥,但会耗费更多时间,几番斟酌之下,他还是决定凉州、益州先后推行。

因为现在【衣冠南渡】任务暂未开启,诸葛亮并不明确自己能否有更多时间投入克复中原大业,他必须要赶时间,趁着他还在,把能做的都做了。

诸葛亮返回相府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霍弋依然留在厅堂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