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我国沿海地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发源地,具备保护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面积,保护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小。
根据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沙海区调查结果,西沙群岛珊瑚礁区域还没有发现出现珊瑚天敌长棘海星的大规模暴发现象,珊瑚礁生长良好。
西沙群岛的珊瑚资源不仅种类丰富形态多样,而且其生态系统独特并且稳定,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
”鲲鹏”一号大型综合海洋科学考察船以十七节航速昂然行驶在无垠广袤的南海中。向着东南方向的西沙群岛西北方的北礁海区一路航行。
阳光像一位巨人的七彩光影手,他指到哪里,哪里就会滋生出亮丽的容颜。
波拥万彩祥光潋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夏光不绚丽。
巨轮破浪疾速行,浪涌鱼跃逐船舞。
鸟飞晨彩翩翩翔,海阔云美丽丽影。
一路航行在这一片深广的海洋上,船上的科考队员们全都专心致志地埋头操作着身边的各种先进海洋科学探测仪器设备,详细地探测海中各种多维立体的信息数据资料并上传归纳总结到国家量子数字云库中存储。
潜龙依然又站立在高高的瞭望塔平台上,密切地注视着巨轮周围海域中的情况,以便好随时随地都可以立刻下达航行指令,以应对海面上可能突发的特殊情况。
西沙群岛中的北礁位于永乐群岛的北端,是西沙群岛最北的一座暗礁,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其具体经纬度为北纬17°05&39;,东经111°30&39;。
其地形特征如下:北礁发育于一座椭圆形封闭环礁的西部礁盘上,呈现出长椭圆形状,东西长度大约是125公里,宽度大约是46公里。环礁内部有潟湖,潟湖底部为钙质生物细沙所覆盖,珊瑚丛生,湖内散布浅滩和点礁。低潮时,环状礁峰和部分礁盘露出水面,高潮时波浪冲击礁缘形成白色花环。
根据历史上多次海洋地质调查获得的考察数据信息资料,北礁的地质结构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1多边形断层发育:北礁凹陷区域发育了大量多边形断层,这些断层主要出现在中新统三亚组、梅山组和黄流组地层中。这些多边形断层对油气运移、识别强振幅地质体和丘形反射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2层序地层特征:北礁凹陷作为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的一个典型半地堑凹陷,层序地层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显示出伸展断层转折褶皱模型的特点。~3沉积特征:研究表明,北礁凹陷的崖城组主要由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中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和煤组成,属于断陷盆地晚期的沉积。~4构造特征:北礁凹陷被多个凸起包围,形成了有利于生物礁发育的环境,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5地貌特征:北礁发育于一座椭圆形封闭环礁的西部礁盘上,四周为潟湖斜坡所环绕,礁内潟湖散布浅滩和点礁,低潮时环状礁峰、部分礁盘和点礁出露。
总之,北礁的地质结构复杂,具有多边形断层发育、层序地层特征明显、沉积类型多样以及地貌特征显著等特点。这些地质特征为油气勘探和生物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北礁周边海域浪急暗礁多,是南海著名的险区之一,但同时也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环境。北礁的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包括黑狗参、砗磲、海龟、麒麟菜、海参、海鳝、石斑鱼等等。北礁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非常发达,鱼类资源丰富,截止2023年4月,在北礁共发现鱼类270种,隶属于12目49科121属,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为212种。
在历史文化方面:北礁自唐代起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是南海著名的航行险区。北礁沉船遗址位于其东北礁盘上,自唐代起就有大量船只在此触礁沉没,遗址内出土了大量古代文物,包括陶瓷器、铜钱、铜锭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之,北礁不仅地理位置险要,且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北礁作为西沙群岛中的一个重要礁盘,具有多方面的科研价值,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海洋生态研究:·北礁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珊瑚礁生态演变的重要场所。研究表明,北礁的珊瑚礁鱼类已经发生了由肉食性向植食性、大型鱼向小型鱼和复杂性向简单性的演变趋势,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预测北礁珊瑚礁鱼类的物种组成和演变。
二环境监测与保护:·北礁上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己建设了环境监测保护站及海洋生态研究站,用于监测和评估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三考古发现:北礁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唐代起就有大量船只在此触礁沉没,形成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北礁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发现了十余处沉船遗迹,出水了大量古代文物,包括陶瓷器、铜钱、铜锭等,对研究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史和陶瓷生产史具有重要意义。
四在地质和地理研究上:北礁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使其成为研究海洋地质、海洋遥感和海洋水文等领域的重要场所。其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