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县师范毕业后,父亲满怀激情与理想,踏上了革命道路的第一站——解县上下元小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上下元小学坐落在原解县县城的西郊地带,这里是由上元、下元两个村落紧紧相依组成的,村民们世代以种植蔬菜、贩卖菜品为生,因此,这片土地既有着乡村的宁静与纯朴,又沾染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是个名副其实的亦城亦乡之地。得益于肥沃的土地和勤劳的双手,这里的多数群众生活较为富裕,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重视,总是竭尽所能地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在上下元小学,老师们的生活简单而温馨,学生们轮流为老师们送饭,每个家庭都会精心准备四个菜,其中必定包含一个肉菜或鸡蛋炒菜,以此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这所学校隶属于原解县城关联校,闫家村心校共有九十余名活泼可爱的学生,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他们被巧妙地分为“一、三”年级和“二、四”年级两个复式班,由两位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然而,当父亲满怀憧憬地踏入这所学校时,却迎面遭遇了两个棘手的难题。首先,由于昝玺老师被抽调参加教师轮训,田兰老师又因母亲病故请假前往天津,学校一时间竟找不到合适的代理老师,联校长关平只好将重担压在了初来乍到的父亲肩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父亲心中虽有万般愁绪,但在联校长面前,他只能强装镇定,坚定地表示:“我尽最大的努力干好。”
其次,学校的院子异常宽敞,加之原本是一座地主大院,前后三进院落相连,前院靠门房设有一个教室,对面散件大厅则是另一个教室,南面两间厢房则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和卧室。穿过大厅的南边过道,便来到了后院,那里有几间房作为师生的厕所。而东边,还闲置着一个小院。每当下午学生放学后,整个学校便陷入了一片寂静与冷清之中,晚上,父亲独自一人在这空旷的三进大院里,由于没有电灯照明,四周漆黑一片,年仅十九岁的他心中难免有些害怕。
然而,面对这些困难与挑战,父亲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在分管学校工作的村干部张保的鼎力相助下,父亲迅速将学生们召集到校。他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安排了教学课程:体育课、音乐课两个班统一上,而语文、算数、图画课则分两班同时进行。父亲严格按照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每节课的五环节、五系列来组织教学,每晚都会认真撰写详细教案,精心计算好每一分钟的时间。上课时,他让年龄较大的“二、四班”学生上阅读课和写作业,而先给年龄较小的“一、三”年级复式班讲新课并布置作业,待“一、三”年级学生做作业时,再给“二、四”年级复式班讲新课。两个班的班长十分负责,绝大多数的学生也非常听话,每天的教学工作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没有落下一点教学进度。在中心校开会时,中心校长董生还特意表扬了父亲的教学成果。
一个月后,田兰老师从天津返回学校,她接手了“一、三”年级班的教学工作,而父亲则继续担任“二、四”年级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这个班共有四十几个学生,其中四年级二十二个,还有一个补习生叫杨绒。在教学中,父亲充分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虚心向中心校其他有教育经验的老师请教教学方法,努力讲好每门功课。他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制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年的高小招生考试中,父亲所带的四年级二十三个学生全部顺利升入原解于县城关完小那时完小数量有限,升学率达到70的学校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这一喜讯传来,学生们欢呼雀跃,家长们满意至极,村干部们也纷纷夸奖。学生的优异成绩,加上父亲在五六年招兵中积极报名要求参军并写下血书的英勇表现,虽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参军,但仍受到了县教育局的表扬,使得他在当地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1956年,父亲终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的入党介绍人一位是闫家乡党委书记吴民,他是上下村人,对父亲的工作和为人十分了解,另一位分管学校工作的村干部张保同志。也正因为父亲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他受到了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1956年暑假后,解于县教育局决定将我从上下元小学调到底张完小继续我的学业。这一决定不仅为我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也标志着父亲在教育事业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