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州公社那段难忘的工作岁月里,原文联主席李民先生以一种难能可贵的姿态,挂职深入基层,亲身体验百姓生活,并担任了解州公社党委副书记一职。他不仅在行政上担当重任,更在文学创作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分管党委组织工作期间,李民主席不仅亲自操刀,创作了《俩亲家》这一电影剧本,以及后来更名为《银花几时开》的《桃花峪的变迁》,还撰写了多篇小说,这些作品纷纷在当时的山西文艺界权威杂志《火花》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为了提升公社内部同志们的文化素养和写作水平,李民主席别出心裁,经常性地安排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多位同志抄写他的作品。这一举措,不仅让作品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更重要的是,在抄写的过程中,同志们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和学习到文学创作的精髓,李民主席无形中成为了大家写作路上的引路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传帮带作用。
在1962年这个历史节点,一个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的特殊年份,山西日报社的资深编辑王山同志,以及运城县委中心通讯组的组长张忍等五位同志,他们凭借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来到了岱家窑管理区。他们的目标是撰写一篇深入探讨以牧促农的深度调查报告,以期为当时的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公社领导对这次调研活动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他们特别指派了我父亲前往配合这些同志的工作。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对于我父亲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工作任务,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成长之旅,他在这段时间里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首次与这些笔耕不辍、学识渊博的专家们并肩作战,每一天都充满了新鲜的灵感与深刻的启发。调查结束后,王山同志以其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列出了详尽无遗的提纲,而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团队成员,则负责在提纲的基础上填充鲜活的素材。经过激烈的讨论与碰撞,王山同志再次发挥其卓越的修改能力,将稿件打磨得熠熠生辉。最终,这篇凝聚了集体智慧的《岱家窑以牧促农的调查报告》,先是在《运城日报》的头版显赫位置发表,随后又在《山西日报》上占得一席之地,影响力波及全省。
这半个月的宝贵经历,对我父亲而言,无疑是一场写作技艺的洗礼。他不仅学会了如何撰写条理清晰、内容详实的调查报告,更在王山同志的悉心指导下,掌握了消息报道的撰写技巧,以及工作经验材料的提炼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后续的写作之路。
1963年,当运城县委组织工作会议的帷幕缓缓拉开,我父亲凭借一篇题为《解州大队如何教育和使用犯错误干部》的文章,成功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这篇文章,由县委组织部亲自印刷,并在大会上作为经验交流材料进行了分享,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这标志着我父亲在写作领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的文字,开始在社会各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