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样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形势下,贾得“521”血案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地区。1969年的春天,本应充满生机与希望,但在临汾这片土地上,政治的阴霾却如影随形。5月21日这一天,历史记住了它的沉重与悲痛。
盘踞在临汾城内的“126”派,经过长时间的密谋与精心策划,终于在这一天付诸行动。他们调动了十二辆卡车,每辆车上都满载着荷枪实弹的武斗人员,这些人员眼神冷冽,仿佛已准备好将一切阻碍化为齑粉。车队从临汾西门浩浩荡荡地出发,沿着公路向西行进,经过临汾与襄汾两县交界处的张礼车站时,稍作停留,随后折转向东,沿着邓庄、贾得公路,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直逼贾得公社而来。
而此时的贾得公社,父亲和他的同事们正忙于一项看似平凡却又至关重要的工作——给各大队发放刚从县革委会领取的布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布票是购买布匹的唯一凭证,它的分量不言而喻。正值午餐时间,公社机关内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大家围坐在伙房里,享受着难得的宁静与温馨。然而,这份宁静很快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
电话是西亢大队的支部书记打来的,他的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与恐惧:“我们村口来了十几辆全副武装的汽车,他们正打听去贾得公社和棉加厂的路,你们赶快找个地方躲起来!”听到这个消息,秦蔚同志立刻意识到情况的严峻性,他果断下令:“老朱、老李、李林、惠管,你们几个外县的同志立刻撤离,其他同志视情况就地转移。”同时,他迅速派人给王文俊、侯龙等关键人物报信,让他们也尽快躲避。
父亲和朱文利等四人刚迈出贾得村东门,还未及远行,就听见远处传来了震耳欲聋的枪声。与此同时,秦蔚同志和其他留在公社的同志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冲出公社大门,分散躲进了贾得村的老百姓家中,心中充满了未知的恐惧与不安。
“126”武斗队分为两路,一路直奔公社机关,另一路则迅速将公社棉加厂民兵驻地团团围住。棉加厂内的民兵们措手不及,来不及做出有效的转移,只能紧急关闭大门,全体撤退到轧花车间的二楼。他们知道,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必须坚守到底。
“126”武斗队并未因此退缩,他们开始向二楼的民兵开枪射击,并试图冲进院内。民兵们被迫拿起武器自卫,由于他们中大部分是专业的退伍军人,训练有素且武器精良,因此“126”武斗队在两个小时内未能攻入二楼。
见硬攻不成,“126”武斗队又生一计,他们叫来了家在贾得的民兵们的父母,让他们在下面喊话,试图以亲情为筹码,让民兵们交出枪支。然而,民兵们坚守阵地,不为所动。气急败坏的“126”武斗队成员于是将炸药包偷偷放置在棉加厂轧花车间楼下,随着一声巨响,二楼被炸塌,硝烟弥漫,碎石飞溅。
趁着混乱,“126”武斗队冲上二楼,夺走了民兵们的全部枪支。在这场惨烈的抢枪案中,公社贫协主席侯云龙、小贾大队支部书记、转业军人贾菩萨等八位英勇的战士不幸遇难,他们有的被枪杀,有的被刺刀刺死,侯龙同志的惨状更是令人目不忍视,他的肠子被残忍地挑了出来,现场一片狼藉,惨不忍睹。此外,还有四十人受伤,他们的哀嚎与呼救声回荡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更令人发指的是,“126”武斗队还将公社武装部长王俊同志五花大绑,押往临汾城内的服从公司大楼。在那里,王俊同志遭受了长达二十余天的非人折磨,无数次毒打几乎让他丧失了生命。幸运的是,在武装部的积极干预下,他最终得以获救,重见天日。但这段经历,无疑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与阴影。
贾得“521”血案,不仅是一次残酷的政治斗争,更是一次人性的考验与反思。它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与理性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