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对于你崇祯皇帝的描述,是这样的:
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盛德度越千古,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听到这,王承恩喜道:“皇爷,后世夸您为亡国之义烈呢!”
崇祯脸上也是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先生,如此评价,不是挺好的吗?”
“你看,又急。
但在明史中,对你还有这么一段评价:
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这里,才是导致失败的因素之一!”
喝了口汤,姜饼继续说:“你啊,吃亏就吃亏在太过多疑,又刻薄寡恩上面了。”
一旁的王承恩瑟瑟发抖。
这话是我能听的吗?
崇祯先是有些气恼,觉得写明史的人完全是在胡编乱造,朕哪里有那么不堪。
可仔细想想,好像……嗯……还是有那么几分道理。
杀毛文龙、袁崇焕、孙元化、熊文灿……
一共七个总督,十一个巡抚。
而且在位十七年,一共换了十七个首辅,似乎真的是操之过急,又菜又爱玩了。
崇祯陷入了迷茫。
“当然了,这些只是你的性格缺陷。
本质上来说,都算不得什么大问题,你当皇帝虽然不太行,但在大一统王朝中也不算特别差,归根结底啊,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运气不好!”
“运气?”
崇祯咀嚼着这两个字。
略带疑惑的看向姜饼、
“没错,就是运气!
明末这情况是真的不对劲
正常王朝灭亡应该是这样:
农民起义。
各地组织团练清缴。
团练尾大不掉,藩镇割据。
朝廷衰微,群雄并起。
乱世。
统一。
而明朝在第三个阶段刚开始,还没有出现大量藩镇的时候直接一波猝死
导致大家都没有准备好,然后关外满清却已经成了政权
明末的各大势力,大顺,大西,乃至左良玉这种军阀,事实上都没有自己的根基,
这就导致一败就再无机会,大势已去。”
“这,这……”
听完,崇祯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虽然熟读历史,但平时忙于政务,既没心思也没功夫去仔细思考这些。
可现在随着姜饼的讲述,多年看的书忽然在这一刻整合在了一起。
细细想来,中国大一统王朝的覆灭,不都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吗?
汉末、隋末、唐末。
几乎都是这样!
“那大明暴死的原因是什么,先生可否说明?”
崇祯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他太想知道了,明明十七年来他没有一日敢懈怠政务,偏偏最后却做的一塌糊涂,葬送了两百多年的大明江山。
随着大势已去,崇祯心中将所有的过错都归结在了自己和文官的身上,如果不是文官误朕,大明或许还有救。
如果不是自己偏听偏信,怎么会导致闯逆进入紫禁城中。
这些日子以来,崇祯被这种情绪折磨的寝食难安。
现在忽然有个人告诉自己,其实失败的原因是在于运气,崇祯顿时觉得释怀了,天命难违啊!
“自然可以。”
姜饼吃完最后一口米线,说道:
“主要么,是两个原因。”
他伸出手指在崇祯面前晃了晃,对方又是一愣。
自己怎么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姜先生居然直接就抛出来了?还是两个?
崇祯此刻不由的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太适合当皇帝了。
“第一,是大明一直以来最严重,但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各地藩王!”
“藩王?”
崇祯又困惑了,他不太明白,虽然大明确实出现过好几次藩王之乱,最成功的朱棣甚至直接小宗取代大宗了,但其他人根本掀不起什么浪花来啊,为什么会成了最严重的问题。
但他并未打断,而是细细的听着姜饼讲述了起来。
“不错,其实明太祖朱元璋在一开始册封藩王之时,本意是好的,但他却忽略了一件事。
作为大明的王爷,除了不能随意离开封地之外,其余的还是很自由的,而且又有朝廷养着他们,这些人不事生产,可娱乐项目总共也就那么多。
平时没事干了,也就只有造小人这么一个事情了。
对了,你的算术怎么样?”
听的正认真,姜饼忽然说到算术,让崇祯一时间思维有些没跟上。
“还算可以吧。”崇祯想了想,说道。
“那就更好解释了。
你想一下,我们假设朱元璋一个生了十个儿子,这里只作假设哈。
那么这十个儿子就是第一代。
他们中的一人在老朱死后,成为了皇帝,去就番的就是九个王爷。
这九个王爷里面,咱们就说平均一人只生五个孩子吧,到了第二代就成了四十五人。
除去世子继承老爹的爵位,其他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