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很快回去了,去详细研究他对抗世家的法子。
没办法,他娘的,某年某月某日,他想重新修订氏族制,削弱门阀氏族地位的同时,提高李唐皇族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在这些世家大族中,又以崔卢王郑李五姓七望最崇高显赫。
这五姓七望在百姓中的地位,甚至超越了李唐皇族。
由于祖上出过很多的达官显贵,凭借着祖上的福荫,在地方上更是盘根错节,不可一世。
哪怕许多人已经成了破落户,可却依旧以自己的姓氏沾沾自喜,你若是想与他联姻,即便送上再多的钱财,他也觉得你寒酸。
可就是这些自视清高的门阀氏族,在重修的氏族制中,崔姓仍是第一等。
这极大的激起李世民的不满,要求重新修订。
心中虽有满腔的怒火,却无处发泄。
只因为千百年来就是如此,世人们甚至都已经习惯了。
即便重新修订之后,官员也不过是将李唐皇族的姓排到了第一等,其余之后的,仍旧没有做出任何的改变,大姓依旧是大姓,小姓还是那些小姓。
李世民无可奈何,知道想要彻底改变人们心中的观念,何其困难。
索性也不再继续为难修订之人。
只是心中依旧没有放弃想要削弱这些门阀世家地位的想法。
然而除了提高科举的权重,让世家们无法再如以前那般为所欲为,李世民实在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或许大唐的官员中有的人心中有好法子。
但却不会傻乎乎的说出来,更不会让李世民知道。
无论是房玄龄也好,魏征也罢。
本质上依旧有着氏族们的影子。
在朝为官,也不过是偏向氏族的心少一些,指望他们想出削弱自己势力地位的办法,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李二死后,不过十年的时间,世家大族再次掌握了天下话语权。
安史之乱后更甚。
在唐朝中晚期,连科举都已经被这些家伙给牢牢把控住了。
你想要跨越阶级?
比登天还难!
早期大唐科举采用不糊名的政策,评定文章的好坏,并不看你写的什么内容,而是看你姓甚名谁,家世如何,父辈是否在朝为官,担任何等职务?
由此可见,官场黑暗到了什么地步。
哪怕俗话说的寒门难出贵子。
人家所谓的寒门可不是那些流啊、氓啊的穷苦百姓。
本质上寒门不过是曾经高门第破落了,连续几代人都没有显赫过,才能被称作寒门。
就算穷到饭都吃不起了,可只要一通禀姓名,言其祖上谁谁谁,照样有一大堆人吹捧。
这才是所谓的寒门。
或许是大唐也觉得这种科举未免徇私舞弊的可能性太高了些,后面逐渐采取了糊名制。
这样一来,似乎有了公平可言?
那就大错特错了。
名字的确是糊了。
可你要是在考试之前,由长辈带着去拜访拜访主考官,这自然是允许的,你要是趁机和主考官增进增进感情,谁也挑不出什么理来不是。
而到了考场上,名字确实是糊了。
可交卷的时候,是你本人亲自呈上去给考官啊。
这么一来,与掩耳盗铃又有什么区别。
可以说,隋唐开始,虽然曾经的举孝廉也好,察举制也罢,都被科考制度给取缔了。
看似公平,能恩惠普罗大众。
但真正施行的好一些,除了唐太宗时期,到了后面,依然成了世家的工具。
你想要做官?
行啊,氏族几等,朝中可有长辈,与谁家有过联姻,祖上出过何人?
都没有?
那你做个屁的官,做梦去吧!
也正是由于人才的垄断,到了晚唐时期,黄巢才会屡试不第,按理说,幼时便能写出“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样还不错的诗句来,文学已经不会太低。
但造化就是这般弄人,即便多次尝试,依旧是个落榜生。
或许当初黄巢但凡被科举给录取了,后面就不会再出现什么冲天大将军,也没了“天街踏尽公卿骨”这种惨案发生了。
可惜,事与愿违。
哪怕唐末最后一个有些作为能力,且为人刚直不阿的宰相郑畋,若是没有父辈福荫,也休想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
当然了,李二是个既讲究,又体面的人。
回去之后才隔了一天的功夫,房遗爱又来了。
这次可不是空着手来的。
直接送来了两大箱金银珠宝,说是大唐皇帝李世民对姜先生的谢礼。
对此,姜饼自然是乐呵呵的接受了。
通过系统回收,最终存款已经来到快接近九位数了。
这在没获得奇遇之前,他想都不敢想。
虽然继承了农家小院,但平日里写写小说,一个月不过几千块钱,勉强维持生活罢了。
哪里能像现在这样直接实现财富自由。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从今以后,自己的交流对象只能是这些古人了,算是彻底与社会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