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讨论的功夫,饭菜已经做好了。
三国时期所制食物与近现代有着明显的差别,虽说曹操不是第一次在姜饼这吃饭了,可看着那满桌的饭菜,仍是忍不住食指大动。
吕布闻着那满屋的芳香,早就已经忍耐不住了。
等到坐上桌后,随便夹了一筷子就赞不绝口。
这上面菜所制食材吕布和曹操大部分都是认识的。
可这种做法却从未听闻。
那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即便是他们二人都是高官厚禄,也难以享用啊。
一开始吕布觉得自己是客人,又是第一次来,还打算稍微客气客气。
谁知吃了口菜,扒两口饭,顿时眼睛都直了,也顾不得什么礼仪之类的了,不顾形象的大口享用起来。
曹操看着也不取笑,他第一次吃的模样,估计也没比吕布好得到哪里去。
此时的三国,绝大多数人的主食是粟、黍、菽。
都是些什么玩意呢?
按照现代人能理解的来说,就是小米,黄米和大豆。
而偏南偏北地区呢,则是多了个稻和麦。
但是绝大多数人吃得还是上述三种。
只因加工实在太困难。
把水稻变成大米,或者把小麦磨成面粉,这是要经过加工的。
对于当代人而言,电力和各种机械早就融入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你在超市里买袋米,是去了壳的,你买面粉,是已经磨好的。
哪怕是在上个世纪工业化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力操控的机械能够进行这项工作。
可是在三国时代,大家只能用人力或者畜力做这件事的时候,加工成本就太高了!
最关键的是,三国时代,大家经常打仗!
打仗的时候,也没时间去加工这些东西。
就比如诸葛亮和司马懿打仗,诸葛亮缺粮食的时候,出奇谋偷割了魏国地盘的小麦,这才没让蜀军断粮。
可问题是,在割了这些小麦之后,接下来蜀军该怎么吃呢?难道诸葛亮行军打仗,还得带几个石磨?割了小麦之后,先用磨把小麦磨成面粉,然后再蒸馒头或者煮面条?
别逗了。
古时行军打仗最讲究的就是个效率和速度。
有时候强行军一日下来就得走一百多里。
这是什么概念呢。
公园散步,大家都有过的经历吧。
一般公园里面也会有建个人工湖和跑道,让人能在周围锻炼身体。
大部分都在两公里到三公里范围内。
姜饼以前和朋友围着公园湖快走锻炼身体的时候记过时间,以现代人能接受的速度来说,2公里大概需要20分钟。
那就是一小时六公里,取古代一里等于现代05公里来计算,你一小时最多就是走个12里路。
一个白天下来那就是一百多里的路。
但这只是理论上来说。
实际的士兵们要负重前行,走的也是那种坑坑洼洼的土路,别说一整天了,几个小时就能让脚上起泡。
在这种条件下,哪里有功夫去弄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最简单的做法,其实就是把麦子的麦粒,直接煮熟,这种饭叫做麦饭,蜀军当时军队的主粮,其实就是这种东西。
不过,这种麦饭的口感,实在不怎么好吃。
至于大米,当时的脱壳技术,也没有现在那么先进。
想要吃精米,那就只能用人力去摘选。
所以,当时想要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大米饭,而且里面还没有石头和稻壳,那是只有高层官员才能享受到的美食。
曹操身处北方,喜食面食,但姜饼却不怎么吃得惯。
以前懒得时候就是买了面条回来煮,或者是搞点速冻饺子什么的。
结果才坚持了两天不到的功夫姜饼就受不了了。
对于他这种南方人来说,偶尔吃一顿面食那是换换口味,可你要他天天吃面食,简直是要了老命了,肚子也不接受啊。
所以平日更多的,还是以米饭为主。
但这都是现代精选育出来的精米,口感比起曹操那个时代来说不知好了多少,粒粒饱满晶莹,一口下去,哪怕什么菜都不吃,嘴里也充斥着米饭的香气。
就连曹操也是吃的赞不绝口。
除了主食上的差异外,在菜品的制作环节也远非三国时期能比的。
首先就是盐。
作为人体内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在古代却是和铁一样的管制品。
否则也不会出现什么盐铁专运这样的职位了。
在三国时期,大家吃菜的方式,主要是煮菜。
也就是用各种菜,放在水里煮熟。条件好一点的,可以往里面加点盐。
但盐在战乱时期,属于奢侈品,一般百姓其实连盐都吃不起,只能吃水煮菜叶。
至于这东西口味到底怎么样,那就实在是不敢恭维了。
像曹操吕布这种条件好的,身居高位的人,自然能吃到盐,但和现代的细盐精盐,依旧有着不小的差距。
除盐之外,还有同样重要的油。
在三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