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其他类型>赤诚众小牮的新书> 赤诚众小牮:乱云润生·第二百零四回豆包润色版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赤诚众小牮:乱云润生·第二百零四回豆包润色版(2 / 3)

批批学生就是为了上岗接班巡警的,你就别做梦异想天开了,快走吧!”

门卫的态度极其轻蔑,赤辅铭哪能受得了这般侮辱,他刚想发作,顶撞几句,却被表哥赤增清连拉带拽地拖到了老远的地方。赤增清劝说道:“这年头,少惹点事吧,你没看他腰上挎着盒子炮吗?万一枪走火,那我们可就倒霉了。”

赤辅铭也只好就坡下驴,跟着表兄继续往前走。走了老远,他还是气不愤地说道:“这小子竟敢瞧不起俺,三年前咱曾为清廷赴汤蹈火、保家卫国,也是堂堂六品营千总啊!他居然小看俺,俺非要当上巡警去寒碜寒碜他!”

说起这警察局,当时沽海的巡警分为北段总局和南段总局,其下还设立了几个分局,然后再细分就是段、岗。袁世凯为了不让这支新队伍沾染清廷绿营的糟糕风气,对巡警的组织纪律性要求极为严格。因为袁大帅接管沽海不久,就曾曝出警员执法中索贿的丑闻,所以他才决定设立巡警学校,从学生抓起,以此来正风肃纪,培育优秀的警员。

巡警的设立,也分走了知县的部分职权。一般的市容管理、纠纷处理等处置权,已从知县衙门转移到了巡警局。清末新政带来的各项改革和新型治理试点,神州大地首选沽海,这有力地推动了市民社会、公共空间和公共舆论的形成,也深化了国民的意识、归属意识和城市意识,使得市民的观念率先跨入了近代文明生活阶段。

转天,赤增清便去丁字沽娘娘庙,参与到废庙兴学的工程建设中去打工了。刚开始的几天,工程紧张繁忙,他甚至连轴转,吃住都在施工现场,根本无法返回家中。

而赤辅铭为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愈发焦急不安。但他仍然执着地盼望着能被聘为巡警,毕竟这是他的特长所在。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他跑遍了市内的北段总局、南段总局以及下设的几个分局,一一问询打听,但得到的答案都是拒绝,这让他感到彻底无望,心急如焚。

直到第三天中午,在宝石台路,这里是紫竹林繁华区英租界。赤辅铭正走着,看到一名华人巡警在巡逻,他灵机一动,立刻追上去,有礼貌地询问英租界警局在哪里。华人巡警告知他后,他毫不犹豫地立即前往设在中街的警务处交通股。他了解到,英租界一些华人巡警是从华勇营中转入的,而且交通股在繁华高峰时段有权临时雇佣华人辅警。

临近年末,繁华的紫竹林商业区道路正在扩建,沽河西岸紫竹林码头摆度口异常繁忙,英租界警务处交通股急需招聘疏导交通的辅警,以加强指挥交通的警力。赤辅铭见此机会,恳切地报名应聘。为了增加被录用的几率,他隐瞒了自己满旗从军的历史,谎称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或许是他的诚恳态度打动了招聘人员,他当即被录用,试聘一个月,薪酬为二银圆。经过身体检查合格后,他领取了全套警服,随后被班长带到沽河西岸边的码头道路巡警岗位。从明天起,他将实习上岗学习一周,之后便要单独上岗执行交通疏导任务。这里一整天轮换三班换岗,实行八小时上岗制,并且明确了纪律奖惩条例。

赤辅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他高兴得如同做梦一般。穿着崭新的英租界交通辅警服装回家时,他悠然自得,神清气爽,心中感慨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真是有如神助啊,看来是命该如此,这等好事竟在此降临。”

这天,赤增清正好返家。晚上,赤辅铭热情地邀请表兄在附近饭馆吃饭,一是为了庆贺自己找到工作,二是为了感谢表兄这段时间的帮助和支持。至此,哥俩经过近二十天的不懈努力,终于都找妥了事由,而且赤辅铭的月薪更为优厚。他觉得今晚破费请客,感谢表兄的协助,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转天,赤辅铭被安排上中班。由于昨天应聘时,他果断下决心剪掉了长长的辫子才被接纳,所以今日上岗时,他显得格外精神。在岗位上,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仅仅三天,就能独立上岗指挥交通了。在紫竹林码头西岸道路高峰时段,他能够较好地疏导交通,交通股的领班对他的表现甚为满意。

一个月后,紫竹林繁华区多条马路拓宽工程完工,交通拥堵现象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这也为以后打造繁荣的旭街创造了有利条件。英租界作为全市最繁荣的中心,界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维多利亚干道宽阔气派,巨型建筑戈登堂宏伟壮观。

临近农历壬寅年末,赤辅铭一个月的应聘合同到期,他如愿以偿地领到了两块现大洋。这一年,他谋到三次事由,总共挣得了八块银圆。此时此刻,他心中满是欣慰,觉得自己终于能够回雍阳翻身腾宅,给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了。

赤增清在废庙兴学改建学堂的工程中,也积极努力地工作着。由于工程经常加班加点,一个月后,丁字沽娘娘庙改小学顺利完工,他也领到了两块银圆。在这一年里,他参加了多项工程,创下了一年挣得十三块银圆的历史记录,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1904 年 1 月 31 日,壬寅年腊月十五,赤增清与赤辅铭处理好在沽海金家窑电灯房居住的善后琐事,将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后,他们分别返回了雍阳与渠阳的各自老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