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历史军事>喂!当乞丐去啊?> 第1896章 年 维新变法思潮的涌动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96章 年 维新变法思潮的涌动(1 / 1)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此时的中国仍深陷在甲午战败后的阴霾之中,《马关条约》的签订犹如一道沉重的枷锁,让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巨额赔款使得清政府财政濒临崩溃,只能不断增加苛捐杂税,百姓生活愈发困苦,怨声载道。西方列强趁此机会,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政治渗透,划分势力范围,国家主权被肆意践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有识之士们目睹着国家的衰败,痛心疾首之余,开始深刻反思,认识到仅仅依靠器物层面的变革远远不够,必须从制度、思想等更深层次去寻求改变,于是,维新变法的思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暗流涌动,渐渐汇聚成一股力量,试图冲破旧有的封建藩篱,为国家找寻新的生机与出路。

《光绪朝维新思潮初起纪要》记载:“二十二年,国中维新变法之思潮渐兴,有识者倡西学,言改制,欲仿西洋之法,兴学堂,立议院,改科举,以图富强。虽守旧者力阻,然此思潮涌动难息,诸多志士仁人奔走呼号,期振国势,救黎民于水火也。”从这段文献资料能看出,在这一年,国内维新变法的思潮已然慢慢兴起,那些有见识的人倡导学习西方的学问,谈论改变现有的制度,想要仿照西方的做法,兴办新式学堂,设立议院,改革科举制度等等,以此来谋求国家的富强。虽然守旧的势力极力阻拦,可这股思潮就像涌动的潮水一般,难以平息,众多有志气、有仁德的人四处奔走,大声呼吁,期望能够重振国家的气势,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阿才,是个性格开朗又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一旦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儿,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想要一探究竟。他为人善良,待人真诚,身边的人都愿意和他打交道,觉得和他相处总是充满了活力。阿才原本在一家书局里做伙计,平日里负责整理书籍、招呼客人,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也由此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闲暇之时,捧着书本如饥似渴地阅读,希望能从书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开阔自己的眼界。

这一年,书局里来了许多谈论维新变法的新书,阿才在整理这些书籍的时候,被书中那些新奇的观点和大胆的设想给深深吸引住了。书中讲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让百姓也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当中,还要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出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这些内容就像一把火,点燃了阿才内心的热情,他觉得这或许就是拯救国家的好办法呀,于是便开始更加认真地研读这些有关维新变法的书籍,想要深入了解其中的门道。

有一次,书局里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读书分享会,邀请了一些常来买书的客人一起交流读书心得。阿才也参与其中,当大家聊到维新变法的话题时,阿才忍不住把自己这段时间读书的感悟说了出来,他激动地说道:“我觉得这维新变法说得太对了呀,咱们现在国家这么弱,就是因为制度太陈旧了,老是守着老祖宗那一套不行啊,得学学西方那些好的地方,像兴办新式学堂,让更多的人有学上,有知识了才能更好地建设咱们国家嘛。”阿才的话一出口,顿时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有的人点头赞同,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可也有几个上了年纪的客人皱起眉头,说道:“你这年轻人,懂什么呀,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哪能说改就改,学那些洋人的玩意儿,那不是把咱们自己的根都丢了吗?”

阿才一听,心里有些不服气,便和他们争论起来,他引经据典,把从书里看到的那些例子和道理都搬了出来,想要说服对方。虽然争论得很激烈,但谁也没能说服谁,最后还是书局的掌柜出来打圆场,才让这场争论平息了下来。不过,经过这次分享会,阿才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维新变法的认同,也想要为这股思潮的传播出份力。

之后,阿才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向书局的客人推荐那些维新变法的书籍,还会跟他们讲讲自己对变法的理解。慢慢地,有一些年轻人被他的热情所感染,也开始关注起维新变法来,时常会来书局找阿才一起探讨相关的话题。

有一天,阿才结识了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进步学者,这位学者经常撰写文章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很有影响力。阿才对他仰慕已久,便主动上前和他攀谈起来,两人一聊,发现彼此对维新变法的看法很是契合,学者见阿才虽然只是个书局伙计,但对变法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见解,很是欣赏,便邀请阿才帮忙一起收集整理资料,为他撰写文章做准备。

阿才欣然答应了,他觉得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呀,能跟着学者一起做事,肯定能学到不少东西,也能为维新变法做更多的事儿了。从那以后,阿才每天除了在书局干活,其余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收集资料上,他跑遍了城里的各个角落,去图书馆、其他书局甚至一些私人藏书处寻找有关西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然后仔细地整理分类,再交给学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