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清朝光绪四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时期。国内在历经了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冲击后,传统经济结构遭受重创,西方列强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大肆倾销商品,使得本土的手工业等行业日益凋敝。同时,洋务运动虽已开展了数年,但在工业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诸如资金短缺、技术依赖外国、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而煤炭作为重要的工业能源,国内大多依赖进口或是传统的土法开采,产量低且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平矿务局应运而生,它承载着众多有识之士富国图强的期望,试图通过采用近代化的采煤技术与管理模式,打破困境,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稳定且高质量的煤炭资源,进而在自强求富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据《光绪朝开平矿务局创办纪要》记载:“四年,开平矿务局于直隶唐山一带择址而建,集官商之力,筹资购械,聘洋技师,欲大兴采煤之业。其创办之意义,非独在产煤以供内需,亦在开近代矿业之先河,引西式管理、技术入吾国矿业,育本土之才,且有望减吾国对外煤之依赖,利国利民,虽初创之时,诸事繁杂,困难重重,然众人皆怀壮志,期其成吾国实业之柱石也。”从这段文献资料中,不难看出开平矿务局创办时的雄心壮志以及所面临的诸多不易,可即便如此,它依然如黑暗中的一束曙光,给当时的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了希望。
阿才,是个性格开朗又机灵的年轻人,脑子转得特别快,总能想出一些新奇的点子,而且为人热情,跟谁都能聊得来,在人群中很是受欢迎。不过,他也有点小毛病,就是做事有时候会缺乏耐心,一旦遇到需要长时间钻研、打磨的事儿,就容易半途而废,没了最初的那股劲头。阿才本是唐山附近村子里的一个普通青年,平日里跟着村里的长辈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偶尔也会去附近的山上捡些零散的煤炭,拿去集市上换点小钱补贴家用。开平矿务局要在这一带创办的消息传来后,阿才那颗不安分的心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觉得这是个改变命运、见识大世面的好机会,便毫不犹豫地跑去应聘,从此与开平矿务局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
这一年初春,阿才早早地来到了开平矿务局的招工处,那里已经围聚了不少像他一样前来应聘的年轻人,大家都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叽叽喳喳地议论着。阿才凑过去一听,有人说这矿务局可是大买卖,要是能进去干活,以后肯定不愁吃穿;也有人担忧,毕竟是新式的矿场,不知道都要干些啥,自己能不能胜任呢。
阿才心里虽然也有点打鼓,但还是自信满满地排着队,轮到他面试的时候,管事的看着他身板还算结实,人也机灵,便问了他几个简单的问题,阿才都对答如流,就这样,他顺利地成为了开平矿务局的一名矿工。
刚进入矿务局,阿才就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撼到了。那高大的井架、崭新的采煤机器,还有来来往往忙碌的工人和洋技师,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又充满活力。阿才被分配到了井下采煤的队伍中,跟着老师傅们学习如何操作那些采煤工具,如何辨别煤层的好坏。
刚开始的时候,阿才觉得挺有意思的,每天都干劲十足。可没过几天,他就发现这井下采煤的活儿可不像他想象的那么轻松。井下又黑又闷,空气里弥漫着煤粉,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而且采煤的过程中还得时刻小心头顶上的煤层会不会掉落,一不小心就有危险。
有一回,阿才正跟着大伙一起采煤呢,突然听到一阵“嘎吱嘎吱”的声音,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听,大喊一声:“不好,要塌方了,快跑!”阿才吓得心都快跳出来了,扔下手里的工具,跟着大家拼命往井口跑去。等跑到安全的地方,他才发现自己的腿都软了,脸上黑乎乎的,全是煤粉。
经过这次惊险的经历,阿才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他想着这活儿太危险了,自己是不是不该来这儿啊。可看着身边的工友们都若无其事地继续准备下一轮采煤,他又觉得自己就这么退缩太没出息了,于是咬咬牙,又跟着下井了。
随着天气渐渐转暖,矿务局为了提高采煤效率,决定从国外引进一批更先进的采煤设备,还请来了几位有名的洋技师,专门给工人们讲解设备的操作和维修知识。
阿才一听说这个消息,心里又燃起了兴趣,他觉得这可是个学习新技术的好机会,要是自己学会了,那可就厉害了。于是,每次培训的时候,他都早早地跑去占位置,听得特别认真,还不时地向洋技师提问,虽然他的英语不太好,有时候表达得磕磕巴巴的,但洋技师还是能明白他的意思,也很乐意给他解答。
在学习的过程中,阿才认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工友,叫顺子,两人经常一起讨论设备的操作技巧,互相帮助。有一次,他们在研究一台新采煤机的故障时,怎么也弄不明白是哪里出了问题,其他工友都下班了,他们还留在那儿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