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元年,大明的天下看似一片祥和,城镇之中,街市繁华,商旅往来不绝,百姓们各安其业,或耕织于田间坊间,或忙碌于市井买卖。然而,在这看似井然有序的表象之下,官场之中却暗涌着诸多不为人知的暗流,如那藏在暗处的蛀虫,正悄无声息地啃噬着大明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基。
据《明史·刑法志》记载:“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置之严典。然法久则弊,继世之后,贪官污吏渐多,或受财枉法,或剥下媚上,吏治之患,屡禁不止也。”短短几句,便道出了当时大明官场的状况,太祖朱元璋开国时,因痛恨元朝末年官吏的贪污腐败,故而制定了严苛的律法来惩治贪官,可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后世,贪官污吏又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有的收受贿赂、歪曲法律,有的压榨百姓、讨好上司,吏治腐败的问题,即便朝廷屡屡禁止,却依旧难以杜绝,这也为这围绕“1426年 我是贪官污吏”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满是贪欲与挣扎、关乎大明官场风云的历史有了清晰可寻的脉络。
我本名叫赵财,生在这应天府的一个小吏之家,自幼见惯了官场中的迎来送往,看着那些官员们衣着光鲜,生活富足,心中便暗暗羡慕,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定要出人头地,享尽这荣华富贵。我生得一副尖嘴猴腮的模样,眼睛不大却透着精明,那眼神里总是闪烁着对钱财的渴望,性子嘛,自私自利且贪婪无比,只要有利可图,哪管什么天理国法、百姓疾苦,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填满自己的腰包。靠着家里的那点关系,我在这应天府的县衙里谋了个主簿的差事,从此便踏上了这贪官污吏的不归路,至于往后的日子会怎样,也只能随着这历史的风云缓缓呈现了。
初入县衙,我还佯装着一副勤勉敬业的模样,每日里对上司恭敬有加,对同僚也是客客气气,暗地里却在仔细观察着这县衙里的门道,盘算着从何处下手,方能捞到那第一桶金。
没过多久,我便发现了一个“好机会”。县衙里负责征收赋税,每到秋收时节,各地的农户都要来上缴田赋。这一日,一个老农前来缴税,他衣着破旧,满脸皱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袋子,那里面装着他辛苦一年攒下的粮食换来的银子。
我看着他那老实巴交的样子,心中便起了歹意,故意板起脸,说道:“你这老儿,怎的来的这般迟,莫不是想拖欠赋税不成?”
那老农赶忙陪着笑脸,说道:“大人,小老儿家中实在是有些难处,今年收成又不好,这才耽搁了些,还望大人恕罪呀。”
我冷哼一声,说道:“哼,难处?谁没难处,这赋税乃是朝廷定下的,岂能因你一人的难处就减免了,不过嘛,看你可怜,我倒是可以帮你通融通融,只是……”
那老农也是个聪明人,一听便明白了我的意思,眼中满是无奈与不舍,可还是从怀里掏出了几两碎银子,递到我面前,说道:“大人,小老儿就这点积蓄了,还望大人高抬贵手啊。”
我不动声色地接过银子,心里乐开了花,嘴上却还说道:“罢了罢了,这次便饶了你,下次可莫要再迟了。”
那老农千恩万谢地走了,我看着手里的银子,想着这钱来得如此容易,心中的贪欲便越发膨胀了起来。
从那以后,我便时常在征收赋税这事上做手脚,遇到那些老实的百姓,就故意刁难,逼着他们给我好处,若是有那不肯就范的,我便暗中篡改账目,给他们安上一个抗税的罪名,让他们吃尽苦头。
县衙里有个叫李廉的同僚,为人正直,早就看不惯我这般行径,多次旁敲侧击地提醒我,让我莫要做这等违法之事。我却不以为然,心中还暗暗记恨他,觉得他是故意与我作对,坏我的好事。
有一回,上司派我和李廉一同去清查城中一家商户的账目,说是有人举报这家商户偷税漏税。我心里想着,这又是一个捞钱的好机会呀,便盘算着如何从中获利。
到了那商户家中,我先是假意认真查看账目,而后悄悄把那商户拉到一旁,压低声音说:“你这账目可是有些问题呀,若是被如实上报了,你这生意怕是做不下去了,不过,我倒是可以帮你把这事压下去,只是你可得懂点规矩啊。”
那商户也是个识趣的人,赶忙说道:“大人放心,只要大人能帮忙,好处自然少不了大人的。”说着,便拿出了一锭银子塞到我手里。
我正暗自得意呢,却不想这一切都被李廉看在了眼里,他当即呵斥道:“赵财,你怎能如此明目张胆地收受贿赂,这可是违法之事,我定要向上司禀报。”
我一听,心里又惊又怒,赶忙狡辩道:“李廉,你莫要血口喷人,我不过是与这商户交谈几句,哪有你说的那般不堪,你这般污蔑我,是何居心?”
李廉冷哼一声,说道:“哼,你我都心知肚明,你平日里的所作所为,我都看在眼里,今日我定不会再任由你胡作非为了。”